当前位置:首页>文章 > 

古代战争日本战国日式城堡的天守结构

古代战争日本战国日式城堡的天守结构

古代战争日本战国日式城堡的天守结构

本文核心词:战争,全面战争,军事,日本战国,武士,幕府将军,城堡,古代战争,军事历史,历史科普

日本战国时代城堡最典型的标志物,大概就是天守了。天守一般被称为天守阁,但是实际上,天守阁是明治时代对天守的一种俗称。建筑学用语称之为“天守”。

各式各样的天守

江户时代初期,德川幕府成立之际,多座城池避开“天守”的称谓而改为“橹”,但现在将这种起到象征作用的橹和天守统称为天守建筑。从外观上看,天守有两层到五层不等,作为安土桃山时代末期城堡的最终防御据点,多修筑于本丸。本丸中天守的周围加筑一道围墙,称为天守郭或天守丸。修筑天守的过程称为“矗立天守”。在天正年间的安土城以及大阪城等,天守已作为住宅使用,江户时代多用来放置物资,而名古屋城大天守则通常用来放置闲置的各种物资。

织田信长修建的安土城

天守是一座城堡的象征。 一说认为天守的起源为“井楼”( 即起到眺望观察作用的橹),作为军事设施的天守有遭到攻击而破损的可能性,因而一般会用极大的人力物力财力对其进行加强和复装。出色的防御力使得其军事实用性大增,也担任了最佳观测台的作用。而天守则是在完全具备这些条件的基础之上,宣示城主权威的象征性标志。自江户时代开始,其实用性被逐渐削弱,而象征性则逐渐被重视起来。

冈山城天守

庆长年间,既存在冈山城天守和熊本城天守那样极富紧凑式建筑要素的天守建筑,也同时存在德川家康主持修筑的名古屋城天守和广岛城天守那样重视外观,而尽量简化内部构造的天守建筑。自此以后,那些用于迎送主宾的天守也逐步进人了内部构造简化的阶段,用来摆放物品的情况日渐稀少。

熊本城天守

天守用作日常生活空间的例子较少,多用于仪式、迎宾等重要场合,或是在遭遇突发情况之时作为避难场所。

德川家康修筑的名古屋城天守

江户时代的军事学家总结出了天守的十大用处,称为“天守十德”、

一、 俯瞰城内;

二、纵览城外;

三、眺望远方;

四、自由配置城内武士;

五、悉知城内动向;

六、防守之际可自如传达命令;

七、可轻松御敌;

八、可无视射来的箭矢弹丸;

九、可以在特殊情况下自如地调兵遣将,

十、城的象征。

大阪城公园的天守是后世仿制秀吉时期的大阪城而建

一般认为,现存最早的五层以上的天守是织田信长在天正七年(1579年)主持建造的安土城天守。但是,在安土城之前,像天守这样的象征性建筑物并不能断言其不存在。1469 年前后,江户城的太田道灌的静胜轩、摄津伊丹城,以及松永久秀在永禄年间修筑的大和多闻山城和信贵山城的四层橹均为城堡象征性建筑物。不过很难证实这些就是最初的天守,关于天守的名称、样式、形式从何而来,目前仍是一个谜。

战国三大恶人之一松久永秀

日本战国修筑城堡的场景

将“天守”这种象征性的高层建筑推广到全国的是丰臣秀吉。他主持修建的大阪城和伏见城相继修筑了豪华的天守。以此为蓝本,各地的大名也开始在自己的居城中修筑高层的天守。从“织丰系城郭”的发展中可以明显看出天守发展的轨迹。活跃于这时期的建造天守的名人有中井大和守正清、冈部右卫门等。

丰臣秀吉修筑的大阪城复原图

随着丰臣政权的衰亡和德川家康的登台,以德川氏的名古屋城为起始点,诸大名所修筑的城池已经超越了丰臣大阪城的规模(如姬路城等)。

在大阪冬之阵中丰臣家宣告灭亡

1609年前后,德川家康发布命令,高度在五层以上的天守必须是据有一国以上的有力大名才能建造。这之后,打擦边球建造五层天守的大名也有出现。1610 年所修筑的小仓城天守即为四层天守,取消了四楼的屋顶而直接改为五楼的延伸式平面,从而回避了修筑五层天守的这一条禁令。庆长二十年( 1615年)闰六月德川幕府颁布《一国一城令》,没有幕府的许可,严禁各大名私自新修、改修、补修城池,天守自然也在这一禁令的范围之内。不过,1616 年修筑的津山城和1622年修筑的福山城均为无顶四层天守,即名义上的四层天守,实质上的五层天守。1669年修筑的高松城则是内部分为五层,但外观看上去只有三层。也有像伊予国松山城那样从五层天守改为三层天守的。具备天守功能的大规模三重橹也被冠以天守的名号,或含蓄地将其称为御三阶橹。直到第三代将军德川家光上台以后颁布《武家诸法度》才从原则上禁止了高层天守建筑的建造。

北九州小仓城

江户时期,日本进人和平年代,城池也由防御据点转型为政厅机构,因而天守的作用也被削弱,城池逐渐向大殿、二之丸、三之丸扩充发展。

樱花之下的天守别有一番美感

天守在具备一般橹的防御性、 防震性、防火性等基础之上,作为具有象征意义的建筑物,加以装饰是必要的。为了表示出与众不同的形制,有的地方进行了特别的加工。主要分为以下几个部分:

天守台遗址

天守台:用于建筑天守而用土垒和石垣堆积成的高台。天守台的内侧是空的,可以直接将天守建筑于高台之中,形成地下室。也有不博设天守台,直接从曲轮面增筑地基建设天守的例子。

天守阁内部的空间

居室和走廊:天守不同于小型的橹,在居室。内部有走廊连通屋情和作为室内主要空间的

天守阁的走廊

偏房:小屋中的偏房作为瞭望室,起到拓展视野距离的作用。随着时代的变迁,偏房逐渐被取消。在橹中也有偏房的存在。

天守阁的剖视图

延伸式平面:在建设天守和橹台的同时增筑了延伸式平面,以便实施落石。虽然同天守台和橹台在造型上很不搭调,但是在防御上是很有用的。

樱花与天守

当然,城池内不能只有天守。除天守外,还有被称为小天守或副天守的小型多重櫓。此外还有介于小天守和主天守二者规模之间的中天守,比如像姬路城天守群那样,小天守大量存在,形成掎角之势。在特定的城中,规模超大的天守一般被称为大天守。 除本天守外,附属有大量的连接橹,被称为附橹。

姬路城的天守群

天守的构造型式大致分为望楼型和层塔型这两种,但是无法断定是哪一种先出现。在结构上,望楼型和层塔型有所区别,但在外观上并没有什么特别的区分,固定分为复古、略式、仿唐式、八栋造等几种。复原天守和复兴天守均是近代以来重建天守时按照旧式的建筑工艺制造的,虽然在外观上看来和最初的天守没有任何区别,但是在内部构造上已与当时不同。

冈丸城天守

望楼型天守,即在主楼的橹上增筑一个小型的嘹望塔,尤以主楼的平橹上加筑望楼和在错层式主楼的二重橹上加筑望楼的形式为多。这种构造虽然使得整个天守的平面性产生了一点儿歪曲感,但利用逐层而上的建筑结构,可以使得整体建筑依然保持规整的矩形。天守的特征之一就是必须带有观察窗,因而其设计结构也就相对工整严谨。关原合战之前修筑的天守,如犬山城和丸冈城天守,屋顶的倾斜角度很大,望楼部分相对较小,这是天守的初期形态;而姬路城天守等关原合战以后修筑的则大多削减了屋顶的倾斜角度,而望楼的观察作用也相对被弱化,这是天守的后期形态。

犬山城天守

姬路城天守

层塔型则出现于关原合战后,作为元和,宽永年间以来的主流建筑模式,和寺院那种五重塔式的自上面下设计风格达成了统一感。平面的规模自下而上逐渐递减,最上层的屋顶直接楔入主屋。但这种天守完全没有观察窗。

关原合战成为一个重要时间节点

天守和城池的整体结构类型分为独立式、复合式、连结式、连立式四种。

独立式天守

独立式天守:天守单独建筑于城内,多为层塔型。橹以小天守的身份作为附属,虽然和天守有直接的出入口,但依然保持着天守的独立性。德川大阪城、丸冈城、宇和岛城等即为此型。

复合式天守

复合式天守:天守附于橹台。松江城、冈山城、萩城等即为此型。

连结式天守

连结式天守:从天守到多重橹和小天守的过渡狭间,类似于碉堡桥,称为渡橹。名古屋城的大天守到小天守之间有土桥(吊桥)连结,熊本城大天守到小天守间有渡橹连结。

松本城天守

复合连结式天守:复合式和连接式并存的天守。另,这一结构的天守其附属橹和小天守的数量在两个以上,个别的有多重橹和桥进行连结。附属橹和小天守之间不连结。这一结构也称为复连结式。松本城、广岛城、大洲城等即为此型

连立式天守

连立式天守:天守和小天守群以及橹群相连结,是最复杂、最严密的防守形式,建筑物全部被包围在较小的曲轮中。姬路城、松山城、高取城等即为此型。

高取城彩绘

好啦,以上就是古代战争日本战国日式城堡的天守结构全部内容,都看到这里了还不收藏一下??搜索(战争,全面战争,军事,日本战国,武士,幕府将军,城堡,古代战争,军事历史,历史科普)还能找到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