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文章 > 

北京话和普通话有什么区别

北京话和普通话有什么区别

在我们中国有很多个民族,每一个民族之间的语言也是不同的,但是对于出门在外离开自己的家乡的人来说他们有一个共同的语言那就是普通话,很多人都说背景是普通的故乡,其实不是,普通话与背景话也是有一定的区别,真的普通话之乡其实是来自一个小县城。

北京话和普通话有什么区别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普通话为我国的通用语言,汉语方言则通常分为七大方言:北方方言、吴方言、湘方言、赣方言、客家方言、粤方言、闽方言。

七大方言中,使用人数最多是北方方言,北方方言分为多种官话方言,使用人口占汉族总人口的70%以上。官话方言和普通话一样,都是是以北京话为基础定义的(晋语等除外),所以和普通话也较为接近。

不过北京话和普通话在读音上的区别其实时时刻刻也都有体现。比如,普通话的音位描写抹去了北京话中声母圆唇和展唇的两套区别。外字在普通话中只有圆唇的发音wai(第四声),而北京话则念做展唇(音似vai)。

再比如二字,在普通话中发er的卷舌,在北京话中则发ar的卷舌。

换句话说,就是在声母、韵母、声调方面以北京话为标准,即22个声母(含零声母)、39个韵母、4种调型。除此之外,在词汇、语法方面,北京话和普通话还是有区别的,特别是在词汇方面。在发音吐字上,两者也有差异。

 北京话与普通话最大区别在于词汇的使用,至今仍存在或使用着大量的方言词汇,比如普通话里的跑叫撒丫子、不可告人的事叫猫儿腻、太阳叫老爷儿、经济困难叫饥荒、死了叫膈儿屁着凉了、肥皂叫胰子、明天叫赶明儿、大栅栏叫大shīlnr等等,举不胜举。

在语法上,北京话与普通话的区别不是太大,但也有不合普通话语法的语言,比如你吃饭了吗会说成吃了您哪、这话怎么说呢或怎么会这样呢说成这怎么话说呢、回家说成家去(去读成轻声qi)等等。

教授认为,北京话发音的特点看起来很细微,实际上和儿化音一样,体现着京味儿,发音背后时常代表着历史的传承感。比如北京的地名大栅栏,是因为明永乐年间为街口早晚竖立栅栏而来,北京人作dshilan是保留古音。

普通话哪里人说的最标准

与北京一山之隔的河北省承德市滦平县,因为独特的历史渊源,成为普通话语音采集地之一,这是这个山区小县对中国文化作出的独一无二的贡献。上至耄耋老人,下至垂髫小儿,人人一口字正腔圆的普通话,使滦平成为中外汉语爱好者的乐园,成为天然的普通话体验区。那么,地理上并不属于中心的滦平,为什么人人能说一口标准的普通话?

出北京,向东北,过密云,进入的第一个县就是河北省承德市滦平县。

夏秋之交,滦河之畔,群山环抱的滦平县水草丰美。甫进滦平,但见一个大大的石刻,上书普通话之乡。置身滦平,犹如身处播音员中间,上至耄耋老人,下至垂髫小儿,人人一口字正腔圆的普通话。由于没有儿化、省字、尾音等语言习惯,滦平话被认为比北京话更接近普通话。有人开玩笑:学普通话,原来学的是滦平方言!

北京专家进村采集语音

滦平话音准分明,字正腔圆,没有儿化、省字、尾音等习惯,易于学习和推广。滦平成为普通话语音采集地之一。

今年77岁的白凤然,精神矍铄,对63年前发生的一件事情,仍记忆犹新。

1953年春天,滦平第四完全小学刚刚开学。14岁的白凤然正在教室,班主任叫他到办公室来一趟,两位陌生人坐在那里。

白凤然有些懵懂地站到两个陌生人面前。老师介绍,这是北京来的专家,白凤然有些手足无措。

来人主动跟他打招呼:小同学,你别紧张,我们就是想让你读几篇文章来听。

只见他们随手拿了一张报纸,指着其中一篇文章让白凤然读。白凤然大声朗读了一遍,中间几个陌生字不认识,也秀才念半边地读过去了。

专家找来白凤然的语文课本,让他朗读一篇已经学过的课文。这回,白凤然没有停顿,一气儿读完。

听小学生读课文,两位专家竟然一直在本子上记录,有的地方还让他停顿一下,把某个词重读一遍。读完之后,两位专家夸奖他:读得不错,你们平时在家里说话也是这个口音吗?白凤然点点头。

滦平都是这么说话的。同学校其他年级的3名同学也像白凤然一样,当着专家的面朗读了几篇文章。如今,当年朗读文章的小同学年事已高,和另外3名与专家交谈过的村民一起,被尊称为滦平的语音七老。

山里小镇,民风淳朴。这段小插曲、那两个陌生人,在学校里、镇子上传了一阵,也就没人谈起了。

他们当然无法知道,两个陌生人是当时中央人民政府政务院派出的语言专家,他们在为制定中国通用语言规范进行取音考察,在滦平的金沟屯镇、巴克什营镇、火斗山乡三地进行了语音采集。

早在百余年前,关于中国文字语音的统一规范问题就多次引起论争。俗话说,十里不同音,在我们地域广阔的国家里,让天南海北的人自由交谈,仍是一项艰巨工程。

新中国成立后,需要建立一套规范的通用语言体系,并向全国推广。然而,依照何种标准形成最终的规范,众口难调,莫衷一是。

在这种背景下,滦平在上世纪50年代初成为普通话语音采集地之一。

作为全国规范,普通话需要音节口型顺畅,声调简明,易于分辨,甚至要求语速适中,气流连贯,韵味充足,适于广播、演讲和日常交流,如此才适合作为推向全国的公共用语。

从后来普通话的规范来看,滦平日常的语言非常符合这些标准。滦平话音准分明,字正腔圆,语调比当时的北京话要硬一些,显得直接、清晰、明确,尤其是没有北京胡同里那种儿化、省字、尾音等发音习惯,易于学习推广。

1955年10月,全国文字改革会议和现代汉语规范问题学术会议召开,将汉民族共同语的正式名称定为普通话。

翻开1955年10月26日的人民日报,一篇题为《为促进汉字改革、推广普通话、实现汉语规范化而努力》的社论明确宣告:这种汉民族共同语,就是以北方话为基础方言、以北京语音为标准音的普通话。1956年初,国务院发布《关于推广普通话的指示》。

面对普通话的学习推广,滦平人倍感亲切,自己祖祖辈辈传下来,人人张嘴就来的方言,原来和全国推行的普通话差不多,很是自豪。

不少滦平人因为讲一口普通话,无形中具备了一种天然优势。滦平县委宣传部部长厉辉介绍,改革开放以来,有不少滦平农村的年轻人被北京一些大单位招去做话务员、服务员等,滦平人在各地做播音主持工作的也不少。

2014年,由教育部和中央电视台联合录制公益广告学好普通话、圆梦你我他。广告中,多个行业、民族的人在片中表达了推广普通话、传播中国文化的愿望。

其中,74岁的滦平人郝润德第一个出镜说出说好普通话,他也是当年参加普通话语音采集的学生之一。他现在是当地推广普通话的热心人士,讲起这件事,充满自豪。不是我的自豪,是咱滦平的自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