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文章 > 

默克尔是东德还是西德?

默克尔是东德还是西德?

东德是总统默克尔成长的地方,默克尔在东德生活了35年,但这段经历却不被人们熟知。默克尔在年轻时就已经加入东德先锋组织,而且还是东德青年团的领导人,可见默克尔在东德的生活是很充实的。德国之前分割为东德和西德,后来在历史发展的趋势下,东德和西德统一合并。

默克尔是东德还是西德

默克尔是东德的。

德国总理默克尔的一生有35年是在东德度过的,可是迄今为止,很少有人知道她的这段历史。最近,德国一本新书首次曝光默克尔的第一次婚姻和在东德政治中的角色等内容,在德国引发热议。

据德国《图片报》5月13日报道,这本名为《安格拉M的第一生命》的新书,由两位著名记者拉尔夫格奥尔格鲁特和君特拉赫曼合作撰写。该书揭开了默克尔鲜为人知的另一面生活。书中第一次公开刊出默克尔和首任丈夫乌尔里希默克尔的合照。书中透露,默克尔和乌尔里希于1977年在柏林以北腾普林的一所教堂结婚,当时她只有23岁,男方比她大一岁。结婚前,他们已经认识3年。但这段婚姻只维持了3年,因为他们对婚姻缺乏必要的严肃性。默克尔离开时只带走了洗衣机。在女同事那里短暂寄居后,默克尔搬进东德政府为她安排的公寓。

新书称,默克尔在青少年时就加入东德恩斯特台尔曼先锋组织(少年共产主义组织)。默克尔还成为东德自由德国青年团的专区领导人之一。关于这段经历,默克尔本人和前自由德国青年团秘书冈特瓦尔特有不同的说法。冈特瓦尔特说,默克尔是负责鼓动和宣传的秘书。默克尔则说是管文化。

书中还把默克尔称为共产主义改革者,国家的精英。据称,1989年,东德掀起了改革浪潮,但默克尔开始时还反对两德统一。此后不久,她加入新成立的民主觉醒组织。书中也称,早在上世纪80年代初,默克尔就3次到波兰,偷偷参加波兰团结工会的活动,被东德边防军发现并警告。1990年,她成为基民盟党员后,受到科尔的提拔,被称为科尔的小姑娘。

该书出版后,在德国引起了激烈的争论。《焦点》周刊质疑默克尔到底与东德政府有多接近?《星期日世界报》评论说,这本书让我们怀疑,她是否完全不受共产主义灌输。德国反对党要求默克尔亲自澄清东德经历。对此,默克尔没有明确表态。

东德为什么会并入西德

东西德的统一是东欧巨变的一个结果。两个德国是美苏冷战的直接结果,可以说没有超级大国的背后扶植和插手,两个德国都难以独自发展和生存。那东德为什么会并入西德?

一、根本原因――两德经济实力的差距

(一)国内环境是经济发展的内部动因

1.资源环境的差异。两德资源分布存在很大差异。东德位于欧洲大陆中心位置,国土面积仅为西德的1/3,自然资源贫乏,全境出铁量仅占1.3%,煤占2%,钢占7%。而全德78%的矿山,84%的冶金铸造产品出自西部地区。由于地理形势的影响和相对缺乏工业原料,东德强烈依赖于区域之间的经济联系。联系一旦被切断,其生产的物质条件和经济发展速度必然会受到影响,而事实是上东德不仅拒绝了欧洲复兴计划的援助,而且也未能参加整个欧洲经济整顿和传统贸易关系的重建工作。1961年柏林墙的建议虽有效的阻止了劳动力的外流,却也阻隔了与西方的联系。这对东德的经济发展产生了消极、长远的影响。相比之下二战时期德国的重工业、原材料工业大多集中在西部。1936年德国西部地区在全国整个工业产值中占61%,其中原料和基础材料生产占66%,基础设备生产占61%,东部寥寥无几。战后的西德又承袭了战前德国的绝大部分工业设施,因而西德拥有的雄厚的工业基础和丰富的资源,经济重建与东德相比处于高水平起点。

2.人力资源的差异。战后西德拥有大批专业技术人才,这些人才成为西德复兴的非物质资本。而东德,从建国之初就不断有公民往西边逃跑,这与不习惯,不认同新的社会制度,新的意识形态和新的生活方式有关,加上实行社会主义改造后,剥夺一部分人的财产,促使一些有产者的西逃,人们不满足于东德的现状,而向往西德的消费文化水平。因此,到1961年柏林墙修建之前,从东德跑到西德的总人数达260万人之多,大量人口的涌入,使西德劳动力资源特别丰富,并改善了劳动力分布不均的状况,提高了竞争力,许多具有专业知识及管理能力的难民涌入,参与了西德的重建。

(二)战胜国对德国经济政策是影响德国经济的外部原因

德国无条件投降后,美、苏、英、法四国为彻底摧毁德国战争潜力,对德国施行非工业化政策,通过拆迁德国工业设备作为盟国的战争赔偿,将德国经济改造成农业经济。但很快的意识到遏制德国的工业将非常有害于欧洲复兴计划。而东德在盟国制定索取赔偿计划之前,苏联就开始拆迁了120家工厂,至1948年初为止,总计拆除了1900家工厂,其中1700家为完整的工厂。由于拆迁和战争的影响而造成的损失,使生产能力下降了40%。而且苏战区经济损失惨重,此外苏联还要求无偿使用德国专家和技术人员以及战俘。两种截然不同的处置态度,使东德的社会经济远远落后于西德,且苏联的政策严重影响了东德重建。二战后美苏冷战白热化,局部战争的爆发为西德的经济发展提供了一个契机,据统计,西德1951年第四季度工业生产水平比1949年同期增长了1/3,就业人数从1360万1420万,1951年下半年外贸第一次出现顺差,半年出口额几乎可以平衡全年进口额。这就使西德迅速积累大量资本,扩大了市场占有额,为自身经济的腾飞做好了准备。而东德经济却在苏联的高压下缓慢发展。

二、直接原因――两级失衡的国际政治局势

二战后,美苏两分天下,互有攻守。在这种情况下,北约非但不能容忍统一后的德国成为苏联的盟友,也不愿其成为阻止自身东进的政治缓冲地带。因此,美国与北约默许、鼓励并直接帮助实施西德的统一计划,甚至幻想两德统一之际迅速消灭全球范围内的赤色共产主义力量。与此同时,自身内外交困的苏联也逐渐放弃了对东欧国际事务的有效干预,使东德在面对整个西方世界的压力时处于极为被动的局面。二十世纪末,世界格局的演变打破了两个超级大国一统天下的局面。尽管联邦德国还留驻北约,但随着经济地位的提高及美国霸权地位相对衰落,双方完全依附关系逐渐改变,逐步走上了独立发展经济的道路。民主德国方面也懂得独立的走本国特色道路,全社会各方面也有别于苏联高度集中地政治经济体制。世界格局多极化为两德独立解决本国事务提供了机遇。冷战末期,和平与发展成为世界主流,德国的统一在以和平发展为主旋律时出现。也可以说,两德统一是时代格局变化的孕育儿。

以缓冲对话为基准特征的世界格局的形成也为两德统一创造了对话气氛,为美、苏、英、法四大国在德国统一问题上尽量取得一致意见而创造了条件。两德各为其主,西德追随美国,拒不承认东德的哈尔斯坦主义政策,企图孤立民主德国,而东德则筑柏林墙予以反击。这使两国之间丧失对话的机会,随着国际政治气候的逐渐变暖,两国间的交往开始松动和频繁起来。西德转行新东方政策力图与东德实现关系正常化。而东德也加紧与西德的经济往来活动。应该说两德对话和交往的不断加深与世界政治气候变暖有很大关系,同样美苏之间即使冷战相互对攻,也可能对两国关系中最敏感的德国问题坐下来对话,这都会促进德国统一。正是有了这些态度上的变化,才有了波恩,莫斯科关于德国统一的2+4会议的顺路召开。美、苏、英、法在缓冲与对话的作用下起了一定的推动作用,客观上为两德的统一创造了有利的外部条件。

三、间接原因是民族、个人及其他为外界因素的共同作用

(一)民族意识因素

德意志人同属日耳曼人,相互之间的经济文化交往和社会生活把德意志民族的各部分联合成一个整体。公元919年,萨克森公爵亨利一世创建了德意志国家及第一个德意志王朝。在19世纪拿破仑的扩张中,德意志民族陷入了更分裂的境地,直到俾斯麦统一德意志,几个世纪的动荡战争使德意志人培养了浓厚的民族情感,以相同的种族,语言,文学,艺术等为基础的共存共荣思想根深蒂固。两德统一是德意志民族大多数人的共同愿望,德国是在20世纪40年代末分裂为不同社会制度的两个国家,但德意志民族并未因此分裂。1972年11月两德签订基础条约规定两国在平等的基础上发展正常的睦邻友好合作关系。

德国统一前西德已成为东德第二大贸易伙伴,这些往来反映了两德人民渴望统一的心声,促进了两德统一进程。两德在社会文化上的密切互动,解决了分裂双方人民之间人道上的问题,增强了两德人民的了解,德意志民族的情感的维护有力的推动了两德统一的步伐。

(二)个人因素的客观促进

在德国统一过程中,苏共总书记戈尔巴乔夫和西德总理科尔的个人主观决断也起了重要作用,客观上加速了两德统一的进程。1985年后,戈尔巴乔夫在内政外交方面推行新思维改革,在政治事务中推行自由和不干涉内政的原则,大力宣扬新思维中的公开性多元性与民主和自由。同时他表示,尽一切努力让德国在和平的道路上发展,苏联的表态让德国统一前景明朗起来。同时西德总理科尔适时出击,完成了德国的统一大业。1990年初,科尔力排众议,在对东德货币兑换问题上做出让步,为尽早建立起货币联盟创造了条件,促成了1990年7月1日《经济统一条约》的最后签订,扫清了统一的最后障碍。至此,西德最终实现统一,走上了完全独立发展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