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真相 > 

占卜学与天文学 新的历史学阐释中的古代占卜

占卜学与天文学 新的历史学阐释中的古代占卜

占卜学与天文学 新的历史学阐释中的古代占卜

本文核心词:天文,宗教,易经,占卜学

Thesis:占卜学与天文学:新的历史学阐释中的古代占卜

“占卜术,在宗教思想体系中所占地位极小,所以,传统宗教学家也没有对其进行研究。甚至在中国文化具有特别意义的《易经》和易学也未能改变此种状况。因为现存的观念认为儒家是主要的(具有一定宗教色彩)的哲学流派,而《易经》和易学歪曲了现存的儒教观念(占卜术显然本应归属于三教)之中的儒教。只有文化人类学成为一门科学学科和出现前面所说到的那种更换里程碑,才使得占卜术为大家所接受,甚至成为汉学家们所期待的研究对象。”P4

本文总结了商到秦汉时期,海外汉学家对中国占卜术从骨卜到易经的研究,并就占卜社会功能与流传阶层进行了探讨。

A.骨卜与王权:在商代,骨卜是王与天神的联系手段,也是天赋神权(自我神化)的特权。——造就知识分子阶层(可解读文字)

A1.引用 吉德炜 《商代溯史》

A2.骨卜已形成流水线造业

Q:如何筛选骨卜裂纹——符号的意义在商代是不断变化的 P5

B.仪式与骨卜目的都在变化——从欢愉祖先到官僚制度。从宗教制度到结合政治制度。

C.周朝:存在骨卜,世俗化时代。骨卜的预兆成为政治工具而非宗教启示。

C1.预测多样化:骨卜——星象——灾害——童谣。

D.引用王安国(1983),童谣预言灾祸,属于预兆主义的一种

D1.反驳:王充《论衡》,童谣不是祖先附灵而是火星神灵附体。 P8

D2.预言在儒释道三教中都有体现(柏夷:弥勒降临 vs 老子化身)

E.木棍(或草类)占卜逐渐占据主流 VS 《易经》出现在传统占卜中

F.文本指导 《易经》出现

F1.西方:现代易学,新易学的形成 P10

F2.易经的原始出处与作者并不明朗——易经文本研究:出土文物 VS 数字规律推测VS 语法结构分析 VS韵文内容表述——某卦象象征的是某时某类的事件结果状态,而非具象事件的发展推测

F3.文本逐渐从无序到有序

F4.引用 夏含夷:以《易经》为指导文本后,天神与宗祖逐渐分离,主宰命运的不再是旧有宗祖神灵——骨卜被易经取代 P12——系辞重要性

F5:《易经》本身的神力:圣人可通过《易经》与神交流,甚至成为神。(新变化出现)“如此说来,《易经》是两个世界的新中介……圣人创作《易经》不是给普通人使用。”P14——《易经》具备精英性。

Q:凡人是否拥有自己的占卜途径?

G:引用 出土竹简(睡虎地,云梦,阜阳,临沂)——日卜:针对沉默的大多数的占卜

G1:日学形成(关联性思维的典型)

G2:占星,日卜等占卜与政务战争无关,用于满足人民平时的愿望 P17

G3:贵族阶层与普通民众都适用

H:关于日学的研究

H1:引用 李学勤,叶山:不要将出土书简中占卜的部分单独隔离而只关注经学 P18

H2:引用 卡利诺夫斯基: 日学的六种分析法——归纳法,复合法,简单法,分类法,规范法,仪式法

H3:引用哈珀:日学 vs 驱鬼仪式 vs宇宙观vs建筑将思想实体化

I:后汉时期民间的大众占卜: 引用 王符 :宿命与命有所区分。占卜是具有道德责任的。 并且王符反驳以笛音占卜,重视梦境的意义。

总结一:中国文化的起源离不开占卜。虽然后期,占卜研究遭到纯正的儒家学者的反对,但是中国自商以来,早期文化中的确存在浓厚的巫术色彩。并且,占卜造就了早期的知识分子。只有解读卜骨的巫师与王可以有识文断字的能力。

总结二:占卜的符号与占卜指物在不断变化,从卜骨到星象,童谣预测等。占卜象征在发展中逐渐成为了道德的载体。随着《易经》的出现于地位变化,民间占卜与精英占卜分为了两种不同的事物。《易经》并不服务于普通民间。但是精英阶层也会使用民间的占卜方法。并且,占卜也与星象观测,星象崇拜(如南极星,小熊座β星)以及宇宙形成关联性思维。

总结三:随着占卜逐渐远离政治,偏向道德与愿望达成,宗教伦理思想逐渐形成(普通人一方面的相信意志是自由的,另一方面又承认存在主导命运的势力),并且逐渐在民众中发展。同时,其提出的神化人物与巫术思想最终也遭到了早期哲学思想家反对。

NOTE:随着古代占卜研究的兴趣,学者或应注意到:1.早期为思想家所反对的民间思想是否本也来自于上层文化。后经历了衍生与发展,而不是否认早期文化中的巫术色彩。更不应为早期儒学“去巫术化”。2:我们并不能从早期文献中得知占卜是否可靠或者在民众中具有高强度的说服力,就达成愿望而言,占卜自下传民间后,便一直在民间盛行,甚至吸收了儒释道三教文化。同时,符号的转变也代表了一个新的信息,即识字的人数和群体是逐渐增加且下移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