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真相 > 

高中历史 人民版 必修二1

高中历史 人民版 必修二1

高中历史 人民版 必修二1

本文核心词:

专题一 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

一 古代中国的农业经济

一、农业的起源——神农的传说

原始农业的产生:

◇采集经济——种植经济;

◇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

◇南稻北粟的原始种植结构(世界上最早培植粟和水稻的国家之一);

◇北方:黄河流域——旱地——粟麦;

南方:长江流域——水田——水稻。

二、寻农业之发展

(1)耕作技术的发展

◇耕作方式的变化(春秋战国时期的发达地区):刀耕火种——精耕细作(铁犁牛耕);

◇农业动力的变化(春秋战国时期的发达地区):人力——畜力。

(2)生产工具的改进

◇原始社会:木石农具;

◇春秋战国:铁制农具出现及推广;

◇汉代:铁制农具普及(耦犁——一牛挽犁、曲柄锄、大镰、耧车);

◇唐代:曲辕犁。

(3)水利设施的逐渐完善

◇水利工程:

原始社会——大禹治水;

春秋战国——郑国渠、都江堰;

汉代——井渠(坎儿井)、王景治黄;

◇灌溉工具:

原始社会——戽斗;

三国(马钧)——翻车;

隋唐五代——北方:立井水车;南方:高转筒车;

宋代——水转翻车;

明清——风力水车。

三、古代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小农经济)

(1)小农经济的概念

以家庭为生产、生活单位,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生产主要是为满足自家基本生活的需要和交纳赋税,是一种自给自足的的自然经济,是中国封建社会农业生产的基本模式。

(2)古代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

◇组织形式:以家庭为单位,男耕女织;

◇经营方法:精耕细作,小农户个体经营;

◇主要内容:以种植业为主,家畜饲养业为辅;

◇经济类型: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

补:中国古代农业发展的因素

有利:

◇国家统一,社会安定,政治清明;

◇统治阶级的扶持(调整统治政策,重视水利兴修,鼓励发展生产);

◇改革生产工具和推广先进的生产技术;

◇广大劳动人民的辛勤劳动。

不利:

◇小农经济规模小,条件简陋,抗御天灾人祸的能力弱;

◇封建政府腐朽的统治,沉重的剥削及社会动荡。

二 古代中国的手工业经济

(手工业:指依靠手工劳动,使用简单工具的小规模工业生产。)

一、织女的劳绩——异彩纷呈的纺织业

发展历程:

◇新石器时代:

纺织业萌芽(世界上最早养丝织绸的国家),

原料:麻、葛,工具:骨梭、骨针;

◇商周时期:纺织业在经济生产中地位重要(“妇功”“国有六职”);

◇汉代:品种多、技艺高(素纱襌衣、绒锦),远销海外(丝绸之路、“丝国”);

◇唐代:官营纺织业有相当大的规模,私营纺织作坊兴起;

◇宋代:棉纺织业开始发展;

◇元代:棉纺织家黄道婆,棉布逐渐成为当时民众的主要衣料;

◇明代:棉纺织业普及;手工工场和雇佣劳动关系出现(资本主义萌芽)。

(纺织原料:麻——丝——棉)

二、攻金之功——高超的冶金业

发展历程:

(1)冶铜技术:

◇原始社会晚期:已掌握冶铜技术;

◇商周时期:繁荣时期,代表作有司母戊鼎、四羊方尊等;

◇汉代:“马踏飞燕”。

(2)冶铁炼钢:

◇春秋战国:出现了中国最早的人工冶炼铁器;炼钢和淬火工艺有所发展;

◇西汉:推行铁业官营制度;开始使用煤炭做燃料;

◇东汉:(杜诗)创造出水力鼓风装置,进一步提高生产效率;

◇南北朝:出现了技术更为先进的灌钢法;

◇16世纪以前:冶铁炼钢的技术和产量一直领先世界。

(石器时代——青铜时代——铁器时代)

补:

◇材质:青铜——铁;

◇燃料:木炭——煤;

◇供风方式:自然通风——人力皮囊古风——畜力鼓风——水力鼓风(水排);

◇产品的变化:青铜器——铁——钢。

三、夺得千峰翠色来——享誉世界的陶瓷业

(1)陶和瓷的区别:

◇用料不同;

◇敲击声不同;

◇吸水性不同;

◇透明度不同;

◇烧制温度不同。

(2)发展历程:

◇原始时代:彩陶表现出相当高的工艺水平;

◇商代:烧出原始的瓷器;

◇东汉:烧出成熟的青瓷;

◇北朝:烧出成熟的白瓷;

◇唐代:南青(越窑)北白(邢窑)两大制瓷系统,制瓷业已成为一个独立的生产部门,瓷器成为人们不可缺少的日常生活用品,如:唐三彩;长沙铜官窑首创釉下彩绘;

◇宋代:瓷窑遍布全国各地,五大名窑(定窑、汝窑、官窑、钧窑、哥窑)、浙江龙泉窑、陕西耀州窑、江西景德镇窑(瓷都);

◇元代:青花瓷;

◇明清:种类丰富(青花瓷、彩瓷、珐琅彩)。

四、手工业的经营方式和特点

(1)经营方式

1. 家庭手工业

◇管理方式:农业的副业;

◇产品用途:自己消费、缴纳赋税;

◇流通方式:很少进入市场,从帮工到雇工;

2. 官营手工业

◇管理方式:官府统一管理,匠户集中生产;

◇产品用途:官家专用,皇家私用;

◇流通方式:不在市场流通;

◇备注:西周到明代前期,一直占据主导地位,明中叶萎缩;

3. 私营手工业

◇管理方式:民间自主管理,从帮工到雇工 ;

◇产品用途:民间消费;

◇流通方式:在市场流通;

◇备注: 春秋战国兴起,明中叶后,超过官营手工业,占据主导地位。

(2)特点:

◇生产部门不断增多,分工日益细化;

◇技术不断进步;

◇生产规模不断扩大,工场手工业出现;

◇家庭手工业、官营手工业、民营手工业三种形态并存;

◇布局随着经济重心南移发生相应变化;

◇长期领先世界,产品远销海外。

三 古代中国的商业经济

(商业发展的基础:生产力的发展)

一、富商大贾周流天下——古代商业的繁荣

发展历程:

◇原始社会:出现了早期的商业交换;

◇商代:商业有了初步发展;

◇西周:交易活动频繁,货币需求增加(流通骨贝和铜贝);

◇春秋战国:出现了富足的巨商和繁荣的商业中心;

◇汉代:商运活跃;

◇唐代:商运十分发达(海上商运和陆路商运);

◇宋元:商业空前繁荣,海外商运发展迅速;

◇明清:出现了会馆和商帮。

二、货币的发展

(1)货币是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它随着商品和商品交换的产生而产生。

(2)货币形态(从多样到统一):贝型——多样化——统一的圆形方孔。

(3)货币材质:金属——纸币(交子:北宋产生于四川;大宗商贸,方便携带)。

(4)货币流通:单一——并行(明清时期,白银成为主要的流通货币,同时以钱为辅,形成了银钱并行的流通制度)。

三、“市”的发展——坊市与城镇

(1)城市是商业活动的主要场所,它的繁荣与否代表了商业发展的水平。

(2)严格限制阶段(从周至唐)

城镇发展特点:

◇设置了专门的城市商业管理机构和官员;对城镇商业交易的时间、地点都有严格限制:日中为市,市、坊严格分开;

◇早期的“市”是商业活动场所,依赖于“城”而存在,即经济中心依赖于政治中心而存在。

(3)放松限制阶段(从宋至明清)

城镇发展特点:

◇交易活动不再受官府直接控制;商业活动突破原有的时空限制:出现了早市、夜市,市坊界限被打破;

◇涌现出一大批工商业市镇,经济中心不再依赖于政治中心而独立存在。

(原因:丝绸之路的开通、大运河的开凿、经济中心的逐渐南移以及南方经济的发展。)

(4)清朝四大商业名镇:

广东佛山镇、江西景德镇、湖北汉口镇、河南朱仙镇。

四、古代丝绸之路

(1)陆上丝绸之路:

我国古代著名东西方贸易通道,东起我国长安(今西安),西经甘肃河西走廊、新疆、中亚、西亚,西抵欧洲黑海、地中海。

(2)海上丝绸之路(陶瓷之路):

◇我国瓷器从唐中期开始向外输出,时间延续一千多年,形成了“海上丝绸之路”;

◇古代海上丝绸之路的航标——福建泉州六胜塔。

五、古代商业发展的特点

(1)历史悠久,发展水平不断提高,商业精神日益丰富;

(2)阶段性明显,两宋空前繁荣;

(3)商业发展同时促进了城市的繁荣;

(4)是农业经济的补充,但受重农抑商政策的影响。

四 古代中国的经济政策

一、重农抑商政策——历代封建王朝最基本的经济政策

(1)含义:“农为天下之本务,而工贾皆其末也”。

(2)首倡:商鞅(战国)。

(3)目的(原因):

◇具体:

A. 保护农业生产和小农经济,确保征派赋役和地租;

B. 减少经商带来的流动性,维护社会稳定,保障国家安全;

C. 安定人口;

◇根本:维护封建统治的经济基础,巩固封建专制统治。

(4)表现:

◇重农政策:

A. 保证土地(垦荒、均田制、抑制兼并);

B. 轻徭薄赋,奖励耕织;

C. 技术、工具等革新;

◇抑商政策:

A. 统治者“重本抑末”的治国思想;

B. 官营专卖制度,独占专利(盐、茶);

C. 加征商税,压制民营商业;

D. 歧视商人和限制商人的社会地位;

E. 明清时期实行海禁、闭关锁国政策。

(5)影响:

◇积极(前期以积极为主):

A. 稳定小农经济,促进农业经济发展和繁荣,保证税收,巩固封建国家的经济基础;

B. 安定人心和加强对农民的控制,保障国家安全,维护国家政治稳定;

◇消极(后期以消极为主):

A. 强化自然经济的主导地位,使封建社会缓慢发展和长期存在;

B. 阻碍工商业正常发展,抑制社会经济活力;

C. 明清时期严重阻碍商品经济和资萌的发展,导致中国远远落后于世界工业文明。

二、海禁与闭关锁国政策

(1)含义:指明清王朝禁止中国人出海贸易,限制外国商人到中国进行贸易。

(2)表现:明太祖“通番禁令”、清顺治“海禁令”“迁海令”。

(严格限制≠绝对禁止;短暂“开放”:明朝“朝贡”贸易、清朝“一体贸易”“一口通商”。)

(3)实质:官方垄断,民间禁止。

(4)原因:

◇直接原因:对付倭寇和东南沿海人民的抗清斗争;

◇根本原因:维护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巩固封建统治;

◇客观原因:西方殖民者向东方的殖民扩张;

◇主观原因:“天朝上国”的迂腐观念。

(5)影响:

◇妨碍海外市场的开拓,抑制资本的原始积累,阻碍资萌的发展;

◇与世隔绝,未及时学习西方先进科技,使中国逐步落后于世界;

◇客观上对西方殖民侵略有一定的抵制作用,在一定时期内维护了国家安全。

三、资本主义萌芽的缓慢发展

(1)实质:雇佣关系。

(2)产生原因:社会生产力和商品经济的发展。

(3)特点:

◇地区性和不平衡性突出;

◇发展缓慢。

(4)阻碍因素:

◇主要原因:重农抑商和闭关锁国政策;

◇根本原因:腐朽的封建专制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