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真相 > 

2021高考备考诗歌鉴赏题选编 含答案

2021高考备考诗歌鉴赏题选编 含答案

2021高考备考诗歌鉴赏题选编 含答案

本文核心词:

江苏省盐城2021届高三第三次阶段性质量检测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5~16题。

秋暮登北楼

王武陵

秋满空山悲客心,山楼晴望散幽襟。

一川红树迎霜老,数曲清溪绕寺深。

寒气急催遥塞雁,夕风高送远城砧。

三年海上音书绝,乡国萧条惟梦寻。

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首联交代登楼的缘由。满山秋色使客居他乡的游子触景伤怀,诗人登楼望远,排遣心中的郁结情绪。

B.颔联描绘登楼所见。层林尽染,秋霜中满山火红的枫叶映入眼帘;曲水回环,澄静的小溪环绕着山寺。

C.颈联抒发登楼所见所感。秋暮天寒,塞雁急飞,楼高风冷,“远城砧”使人联想到李颀诗句“御苑砧声向晚多”。

D.尾联寓情于景,韵味悠长。多年漂泊在外,家乡的音讯断绝,萧瑟破败的家园也只能在梦中找寻。

16.请简要分析诗人情感的变化(6分)

新高考全国卷2021届高三摸底考试卷(三)

阅读下面一首宋词,完成各题。

浣溪沙·和无咎韵(注)

陆游

懒向沙头醉玉瓶,唤君同赏小窗明。夕阳吹角最关情。

忙日苦多闲日少,新愁常续旧愁生。客中无伴怕君行。

(注)宋孝宗隆兴二年(1164年)闰十一月至次年正月,陆游与韩元吉在镇江相聚,那时,陆游是在镇江通判任上,韩元吉则是来镇江省亲暂住。两位朋友相聚两月,彼此唱和的诗词作品共有三十多首。

15.下列对这首词的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3分)

A.“玉瓶”指酒瓶,首句是说因为将要与友人分别,词人就邀约友人一起话别、喝酒。

B.“夕阳”是所见之景,“吹角”是所听之声,视听结合,定格离别的画面。

C.“吹角”点出了词人所处的时代背景——南宋朝廷偏安江南,正与金对峙。

D.尾句中的“客”指词人自己客居镇江,“无伴怕君行”点出诗歌写作主题。

16.这首词表达了词人哪些情感?请简要分析。(6分)

广东省湛江市2021届高中毕业班调研测试题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 15~16题。

登岳阳楼①

萧德藻

不作苍茫②去,真成浪荡游。

三年夜郎③客,一挖④洞庭秋。

得句鹭飞处,看山天尽头。

犹嫌未奇绝,更上岳阳楼。

【注】①岳阳楼:湖南岳阳城西门城楼,下临洞庭湖。唐丞相张说谪岳阳时所造,为登临胜地。②苍茫:旷远无边的样子。③夜郎:唐置县,今湖南玩陵西。④挖:同”舵”,这里指船。

15.下 列对这首诗的理 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首联 抒发感慨,颌联 写自已经历,多年 夜郎为客,今日泛舟洞 庭之上。

B.颈联 写洞 庭湖的秋 色,白鹭 、远山 ,画面开阔;以动衬静,境界多变。

C.尾联 变换视角 ,由舟中转 楼上,既点出题目,又引人想象,意味深长。

D.这首诗 ,避开前人所写的角 度,把大量笔墨用在登楼之前,独辟蹊径。

16.这首诗蕴 含着作 者哪些思想感情?请结合诗歌简要分 析。(6分 )

江苏省苏州八校联盟高三年级第一次适应性检测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15-16题。

感旧

陆游

当年书剑揖三公,谈舌如云气吐虹。

十丈战尘孤壮志,一簪华发醉秋风。

梦回松漠榆关外,身老桑村麦野中。

奇士①久埋巴峡骨,灯前慷慨与谁同?

【注】①指陆游在巴蜀结识的好友独孤策,此时已故去十年。

15. 下列对本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 首联回忆当年,紧扣诗题,其中第二句的“谈舌如云气吐虹”写出诗人年轻时儒雅谦恭的人格追求。

B. 颔联在形式上对仗工整,体现了律诗典型的音韵之美;在内容上对比鲜明,收到了很好的表达效果。

C. 尾联使用反问的手法,表达了内心强烈的感情,同时也让读者感知到慷慨豪迈、卓尔不群的故友形象。

D. 本诗整体风格苍凉悲壮,这种风格的形成与全诗所表达的沉痛情感有关,也与诗人所选取的典型形象相关。

16. 作品中的诗人有哪些形象特征?请结合诗句简要赏析。(6分)

新高考广东省茂名市2021届高三第一次联考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15-16题。

唐多令

刘过

安远楼小集,佑脑歌板之姬黄其姓者,乞词于龙洲道人,为赋此。同柳阜之、刘去非、石民瞻、周嘉仲、陈孟参、孟容,时八月五日也。

芦叶满汀洲,寒沙带浅流。二十年重过南楼。柳下系船犹未稳,能几日,又中秋。

黄鹤断矶头,故人今在否?旧江山浑是新愁。欲买桂花同载酒,终不似,少年游。

注释:刘过(1154-1206):南宋文学家,号龙洲道人。少怀志节,读书论兵,好言古今治乱盛衰之变,但屡试不第,布衣终身。本词作于1204或1206年,当时韩伉胃掌握实权,意欲伐金。而当时的南宋军备废驰,国库空虚,将才难觅。

15.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上片前两句写纵目远眺之所见,用“芦叶”、“寒沙”、“浅流”等季节性意象,营造出一种迷蒙、萧瑟、凄寒的氛围,为全词奠定了悲凉的感情基调。

B本词用词精当,讲究炼字。“满”、“浅”、“寒”既抓住了景物特点,又把萧条的外景同低徊的心境交融在一起,景中含情,富有表现力:

C.下片“欲买”三句,写作者想要强打精神,苦中求乐,但因为年老体衰、有心无力,终究不能再像少年时代那样纵情豪游了。

D.作者虽为辛派词人,但本词却没有一般辛派词人的豪纵患肆之风,而是言简意丰,情志哀婉,表达曲折含蓄,耐人咀嚼。

16.“旧江山浑是新愁”,是深化题旨之重笔。作者因何而愁?请结合全词简要分析。(6分)

银川二中2020-2021学年第一学期高三年级统测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4-15题。

宿五松山下荀媪家①

李白

我宿五松下,寂寥无所欢。

田家秋作苦,邻女夜舂寒。

跪进雕胡②饭,月光明素盘。

令人惭漂母③,三谢不能餐。

[注]①此诗作于李白晚年参加永王李瑞的起兵失败之后。②雕胡:菰米,秋季结实,色白而滑,古人当作美食。③漂母:出自《史记o淮阴侯列传》,指馈赠食物。韩信贫贱时,有一位在江边漂洗丝絮的老妈妈见他饥饿,便拿饭给他吃。他富贵后,送给漂母千金表示感谢。

14.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首联即题而咏,交代夜宿荀媪家,“寂寥”二字既写出了诗人的孤寂落寞之感,也奠定了全诗的感情基调。

B.颔联由点及面,写尽农家的酸辛悲苦。一“苦”一“寒”,语义双关,很耐人寻味,折射出诗人的悲悯情怀。

C.颈联写荀媪对诗人的热情款待。白色盘子里的菰米饭在月光的映照下格外耀眼,展示出主人的心灵品行。

D.全诗即事抒情,风格朴素自然,于不事雕琢的平铺直叙中颇见神韵,在以豪迈飘逸风格为主的李白诗歌中别具一格。

15.尾联运用韩信的典故,表达了诗人哪些思想感情?请结合全诗简要概括。(6分)

2020年秋鄂东南省级示范高中教育教学改革联盟学校高三期中联考

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完成15—16题。

登岳阳楼二首(其一)

陈与义

洞庭之东江水西,帘旌不动夕阳迟。

登临吴蜀横分地,徙倚湖山欲暮时。

万里来游还望远,三年多难①更凭危。

白头吊古风霜里,老木苍波无限悲。

注:①公元1126年(靖康元年)春天北宋灭亡,到写此诗时已有三年。

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首联写巍巍岳阳楼矗立在洞庭之东长江之西,帘旌在落日的辉煌的映照下熠熠生辉,恢弘壮丽,富有诗情画意。

B.颔联写眼前的湖光山色已被沉沉的暮霭淹没,黄昏时的诗人登临“吴蜀横分地”,抚今思昔,感概万千,为后文抒情蓄势。

C.颈联中“万里”与“三年”对举,分别从空间、时间的跨度上来叙述其事,心中的苦闷,只好在“远望”中消解。

D.“风霜”既指秋色的浓重,与自己的“白头”互相映衬,又暗喻政治局势的严峻,一语双关。

16.诗人以“无限悲”收束全诗,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诗中主要写了诗人的哪些悲情?(6分)

百师联盟新高考卷2021届一轮复习联考(二)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 15~16小题。

送张五諲归宣城

王维

五湖千万里,况复五湖西。渔浦南陵郭,人家春谷溪。

欲归江淼淼,未到草萋萋。忆想兰陵镇,可宜猿更啼。

【注】张五諲,王维挚友,天宝年间自京辞官归乡,本诗作于此时。淼淼,水势浩大的样子。

15. 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 题目中的 “ 张五 ” 与《送元二使安西》的元二都是送别对象在家族中的排行。

B. “ 五湖千万里 ” 一句将空间拉大,用夸张的手法写出了张諲此行的遥远与困难。

C. “ 况复五湖西 ” 在首句基础上进一步强调路途遥远,突出了诗人的不舍和惆怅。

D. 此次送别时间是春天,颈联中诗人借美好的春景从反面表达了对友人的眷恋。

16. 古代诗歌强调情感表达含蓄,请分析诗歌最后一联是如何表达诗人离愁别绪的。(6 分)

广东省汕头市2021届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15~16题。

伤 春①

陈与义

庙堂无策可平戎,坐使甘泉②照夕烽。

初怪上都闻战马,岂知穷海看飞龙!

孤臣霜发三千丈,每岁烟花一万重。

稍喜长沙向延阁③,疲兵敢犯犬羊锋。

[注] ①1129年冬,金兵渡江,攻破临安,宋高宗从海上奔逃。1130年春,金兵又攻破明州,宋高宗奔逃到温州,当时诗人流落在湖南,该诗作于此时。②甘泉,宫名,秦始皇筑的行宫,汉武帝时有所增筑。③向延阁,名子諲,当时做长沙太守。

15.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3分)()

A.诗歌的第二句,写边塞的烽火照亮了甘泉宫,以汉朝之事比况金兵逼近京都,用典贴切,形象化,与第一句形成因果关系。

B.三、四句中“初怪”与“岂知”互相呼应,句法灵活,“穷海看飞龙”是指皇帝逃到偏远的海上。

C.颈联化用诗句,对仗贴切、工整,紧扣题目“伤春”,写诗人白发如霜,对处处烟花燃放的景象都无心欣赏。

D.尾联落笔有力,写出了向子諲以疲惫力弱的部队,敢于抵挡金兵的入侵,“犬羊”一词是对金人的蔑称。

16.这首诗雄浑沉郁,深得杜甫同类题材诗歌的神韵,请结合诗歌内容简要概括这首诗表达了哪些感情。(6分)

河北省武安2021届高三上期中考试

阅读下面的诗,完成下面小题。

奉送严公①入朝十韵(节选)

[唐]杜甫

漏鼓还思昼,宫莺罢啭春。

空留玉帐术②,愁杀锦城人。

阁道通丹地③,江潭隐白蘋。

此生那老蜀,不死会归秦!

公若登台辅,临危莫爱身!

[注释]①严公:严武,杜甫朋友,曾以兵部侍郎任成都尹兼御史大夫镇中巴蜀。②玉帐术:古代兵家一种安营的方法。③丹地:朝廷。

14. 下列对这首诗歌解读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漏鼓”两句通过特定的景物,设想严武在夜里等待着上朝的情景,并点明严武入朝的季节。

B. 第三句“玉帐术”写严武曾镇守巴蜀,第四句“杀”写出给巴蜀百姓带来灾难的是战乱屠杀。

C. 五、六句对仗工整,“通丹地”写严武从蜀地入朝,“隐白蘋”暗写诗人境遇,从而引出下文。

D. 本诗虽然是原诗的节选,但是层次清晰,结构相对完整,能够将写景、叙事、抒情融为一体。

15. 本诗蕴含作者丰富的情感,请结合诗句分析。

参考答案

一、15.D “寓情于景 ”有误,尾联重在叙述和抒情。

16.作者在首联表达了多年羁旅漂泊的孤寂之愁、悲秋之感;转而在颔联抒发了在绚烂秋景中享受的片刻宁静;最后在颈、尾联表达了对家乡的无尽思念和归梦难圆的感伤。(每点2分)

二、15.AA项,“词人就邀约友人一起话别、喝酒”错误。这一句中有“懒”,意思是词人因将与友人分别,心中难过,已不想喝酒,只是唤来友人一起赏景。

16.①对国家安危的关切与忧虑。南宋时镇江为抗金边防前线,吹角声乃军队行动的号令,陆游作为戍守官员,自然对此很是关切。②劳于仕宦的疲惫。作者在镇江任职,忙碌的日子很多,而休闲的日子很少。③朋友将要离别的惆怅。韩无咎即将离开镇江,作者面对离别生出愁绪。

【诗歌翻译】

懒得得再去沙洲边饮酒,和你一起欣赏窗外风景。黄昏时分次起的号角最能牵动情怀。忙碌的日子很苦,休闲的日子很少新添的优愁往在旧愁中生出。他乡没有友人陪伴,害怕你去远行。

【诗歌赏析】

陆游与韩元吉在镇江相聚两月,登临金、焦、北固,观江景、饮美酒的机会一定是很多的,在即将离别之际,更感到相聚时间的宝贵,多在一起说说话,比什么都强,正是在这种情况之下,才会有“懒向沙头醉玉瓶”一句。这一句是有所本的,杜甫的《醉歌行》有句云:“酒尽沙头双玉瓶,众宾皆醉我独醒。乃知贫贱别更苦,吞声踯躅涕泪零。”这首词的头一句即由此而来,不但词语极相近似,而且透露了分手离别的含意。既然懒得再去观景饮酒,那么,更好的选择就是“唤君同赏小窗明,夕阳吹角最关情”了。夕阳引发依恋之情,暮角引发凄凉之感,此情此感共同组成了一种适于促膝倾谈的环境气氛,所以说它“最关情”。但此时的“情”究竟是什么,却因为它的千头万绪而难以表述得清晰具体。

《浣溪沙》的下片头两句,大都要求对偶,故而往往是作者最着力的地方。陆游写在这儿的对联虽然浅显如同白话,但其说忙说愁仍是概括笼统,并不得其具体要领。写到最后“客中无伴怕君行”一句,则以其直言无隐、真情流露打动读者,并将依依惜别之情和盘托出。

三、15.B 【解析】“以动衬静”错,应是一动一静,动静结合。

16.①偏居一隅,不得自由的慨叹:诗人多年夜郎为客,被俗世所累,不能尽情邀游,只能在湖南游来荡去。②游览洞庭湖的喜悦心情:诗人身在洞庭之上,目接湖光山色,细察鹭飞,宏观天末,兴致勃勃,但仍觉意犹未足,所以登上岳阳楼。(每点 3分,共 6分。意思对即可。)

【诗歌翻译】

不能插翅飞向寥远苍茫的太空,却违心地在湘黔来去浪游。三年来客居在荒僻的夜郎地,今秋有幸到洞庭湖上泛一叶小舟。翩飞的白鹭激起了诗的灵感,又见青山隐现在天的尽头。但我仍嫌未能饱览奇绝的景色,于是舍舟泊岸更上岳阳楼。

【诗歌赏析】

“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颢题诗在上头。”传说这是李白登黄鹤楼时留下的。不管此话真假,却说明了一个道理:在题有名诗的胜地,千万不要乱题诗。实在想题诗,也要避开原有名篇的格局。所以萧德藻虽与杜甫同题,却写登临前所见所感,最后采用了王之涣的《登鹳雀楼》篇末点题法来题写岳阳楼。这样写算是比较聪明的,否则,非出大洋相不可。

首联和“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差不多。颔联写诗人的行踪。颈联“得句鹭飞处”颇有诗味,与下句动静结合得妙,很有情趣,虽无“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的气势,也算诗中较好的一联。尾联化用王之涣的“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虽然不能别创新境,也做不到更深刻,更尖锐,更集中凝炼,更激动人心,却也换了一种说法,有些新趣。

四、15. A(“儒雅谦恭”是错误的。“当年书剑揖三公,谈舌如云气吐虹。”写到年轻时的豪迈洒脱。)

【解析】这是一道综合考核诗歌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和思想情感的题目,每个选项一个考点,几乎涵盖诗歌的所有内容,注意结合全诗进行分析,主要的错误是意象的含义不对,手法不准确,手法的解说和艺术效果的分析不对,语言方面主要是风格不正确,内容一般为曲解诗意,答题时注意仔细辨析。

16. ①壮志难酬。诗人年轻时豪迈洒脱,如今仍渴望建功报国,却无奈在“桑村麦野中”中老去。②迟暮悲伤。颔联以“一簪华发醉秋风”描写白发萧疏的垂垂老态,写出了人生暮年的悲苦之情。③孤独寂寞。尾联直接抒发对故去的友人强烈的思念,表达了苦无知音的寂寞心境。

【解析】本题考查赏析人物形象特征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时可从以下几方面入手:①抓显情语。②分析景语。③结合注解,了解作者的生平、思想和创作风格。④了解古代诗歌类别和常见的内容,把握诗歌的思想情感。⑤注意积累古诗中的思想感情常用词语。本题中写到“当年书剑揖三公,谈舌如云气吐虹。”自己年轻时豪迈洒脱,然后回想了战场上的情形,但现实却是“身老桑村麦野中”,生活在乡野居中与田地山野为伴,所以体现了作者的壮志难酬的情感。颔联以“一簪华发醉秋风”描写白发萧疏的垂垂老态,写出了人生暮年的悲苦之情。

“奇士久埋巴峡骨,灯前慷慨与谁同?”写到自己的好友独孤策已经埋骨在远方,自己也想与他一样,可是谁能和自己一同前往?写出了自己家的孤独寂寞之情。

【参考译文】

当年文武双全、能与贵族和大臣们平起平坐,谈吐间壮志凌云、气势如虹。

战场上战鼓雷鸣、烟尘遮天也毫不畏惧,现却因时光流逝,自己也渐渐年迈,白发丛生。

梦中回到了当年守护的边疆战场,实际上自己现实却生活在乡野居中与田地山野为伴。

我的好友独孤策已经埋骨在远方,我也想与他一样,可是谁能和我一同前往?

五、15.C项,“但因为年老体衰、有心无力,终究不能再像少年时代那样纵情豪游了”理解有误,不能再像少年时代那样纵情豪游的原因不是因为年老体衰、有心无力,而是因为朋友零落、国家衰败,心情沉重

16.(1)自己老大无用、报国无门的愁闷郁愤。年轻时以身许国的抱负现已成空,国家即将陷入危难却无能为力。作者因此而一腔悲愤。

(2)知交零落的愁苦。二十年过去了,老朋友各在天涯,现今是否安在?作者为此忧虑。

(3)忧国伤时的悲愁。国力衰微,山河残破,面对苍凉的江山,不由得再添新愁。

【诗歌译文】

我同一帮友人在安远楼聚会,酒席上一位姓黄的歌女请我作一首词,我便当场创作此篇。时为八月五日。芦苇的枯叶落满沙洲,浅浅的寒水在沙滩上无声无息地流过。二十年光阴似箭,如今我又重新登上这旧地南楼。柳树下的小舟尚未系稳,我就匆匆忙忙重回故地。因为过不了几日就是中秋。早已破烂不堪的黄鹤矶头,我的老朋友有没有来过?我眼前满目是苍凉的旧江山,又平添了无尽的绵绵新愁。想要买上桂花,带着美酒一同去水上泛舟逍遥一番。但却没有了少年时那种豪迈的意气。

【诗歌译文二】

芦叶纷扬落满沙洲,浅水带着寒沙汩汩东流。二十年后再次登上南楼,小舟在柳树下还没有系稳,过不了几天,又到了中秋。

断崖矶头上的黄鹤楼,故友现今是否安在?看江山破旧心中频添新愁。想买桂花美酒一起畅饮,但终究不再像少年时代那样纵情豪游!

【诗歌赏析】

这是一首重游故地的忆旧之作。词人二十年前曾在安远楼与朋友名士聚会,二十年后重游此地,感慨今昔,因此写了这首词。上阕概括描写秋令时节安元楼的情景。下阕触动物是人非的感叹。“旧江山浑是新愁”淡语有深情,为全篇之主旨。全词言简意丰,情致哀婉。

刘过作为辛派词人,与辛弃疾、陆游、陈亮等人有着较深的交往,他们“同声相应,同气相求”(《周易》),他们都有着英雄豪杰的气质和爱国热情。刘过词能够在辛派阵营中占据重要一席,并不仅仅是因为那些与辛弃疾豪纵恣肆之风相近的作品,还在于那些豪迈中颇显俊致的独特词风,正如刘熙载所说:“刘改之词,狂逸之中自饶俊致,虽沉着不及稼轩,足以自成一家。”(《艺概》)此词就是这么一首具有独特风格的词。

这首词也是词人在宋宁宗嘉泰四年(1204)西下漫游途中之作。前人有云:武昌系与敌分争之地,重过能无今昔之感?(《蓼园词选》)可见词中的今昔之感是和作者的爱国思想联系在一起的。

二十年重过南楼,登高遥望,不胜感慨,触景生情,抒写了个人身世不遇、交游零落以及家国兴亡的种种感伤之情,含蓄婉转,词旨清越。姜夔《翠楼吟》词序曾说安远楼建成于淳熙丙午(公元1186年),由此顺推二十年后,当为宋宁宗开禧二年(公元1206年)。如是,则作者在写完这首词后不久即故世。开头两句是登上楼,纵目远眺之所见。表面看只是写景,但感情深深浸入芦叶、汀州、寒沙、浅流的景物之中了。上片写登高所见之景,满目凄凉,下片抒忆旧之愁,一腔悲愤。“柳下”三句,用“犹”、“能”、“又”三个虚字,更使词意跌宕,为追怀昔游,感慨苍凉的画幅,又涂上浓重的一笔,下片“旧江山浑是新愁”点明主旨。“欲买”句是强打精神,苦中求乐。但再也不会有少年时的豪情了。芦叶满汀洲,寒沙带浅流。词一开头用了两个对偶句,概括写出登楼所见景色:“芦叶满汀洲,寒沙带浅流。”清秋景象,天寒水浅,满洲芦叶萧瑟,这样的物境最能牵动人的隐痛新愁。这两句的凄寒景物为下文的悲慨定了基调。全词表达曲折含蓄。

六、14.B项,应该是由面到点,“田家秋作苦”为面,“邻女夜舂寒”为点。故选B。

15.①对荀媪殷勤招待的感激之情。②对自已落魄失意而无法报恩的惭愧之情。③对农家辛劳与贫困深切的关注与同情。④以韩信自况,抒发自己孤寂郁闷之情。

此题的考点是分析诗歌的内容、手法和情感的能力。这道题考的是分析用典在表情达意上的作用。读懂全诗,精读尾联,结合注释中韩信的典故,结合全诗分析诗人的思想感情。这道题是正用典故。所谓“正用典故”就是保持典故的本来含意,了解典故的意义所指,就能够把握其含意以及诗歌中诗人所寄寓的感情。此诗尾句中“漂母”用的是《史记o淮阴侯列传》里韩信的典故:韩信贫贱时,有一位在江边漂洗丝絮的老妈妈见他饥饿,便拿饭给他吃。他富贵后,送给漂母千金表示感谢。结合词典故理解尾联的意思是:这不禁使我惭愧地想起了接济韩信的漂母,一再辞谢而不敢进餐。结合注释可知:“漂母”用西汉淮阴侯韩信的典故。这里的漂母指荀媪。荀媪这样诚恳地款待李白,使他很过意不去,又无法报答她,更感到受之有愧。李白再三地推辞致谢,实在不忍心享用她的这一顿美餐。这句诗表达了诗人对荀媪殷勤招待的感激之情,对农家辛劳与贫困深切的关注与同情,对自己落魄失意而无法报恩的惭愧之情。诗人更有以韩信自况,抒发自己孤寂郁闷之情。这首诗和李白其他诗歌写得豪迈放纵明显不同,写得朴素亲切,表现了李白对劳动人民的深厚感情。

【诗歌鉴赏】

五松山,在今安徽 铜陵县南。山下住着一位姓荀的农民老妈妈。一天晚上 李白借宿在她家,受到主人诚挚的款待,这首诗就是写当时的心情。

开头两句“ 我宿五松下,寂寥无所欢”,写出自己寂寞的情怀。这偏僻的山村里没有什么可以引起他欢乐的事情,他所接触的都是农民的艰辛和困苦。这就是三四句所写的:“ 田家秋作苦,邻女夜舂寒。”秋作,是秋天的劳作。“田家秋作苦”的“苦”字,不仅指劳动的辛苦,还指心中的悲苦。秋收季节,本来应该是欢乐的,可是在繁重赋税压迫下的农民竟没有一点欢笑。农民白天收割,晚上舂米,邻家妇女舂米的声音,从墙外传来,一声一声,显得多么凄凉啊!

这个“ 寒”字,十分耐人寻味。它既是形容舂米声音的凄凉,也是推想邻女身上的寒冷。

五六句写到主人荀媪:“ 跪进雕胡饭,月光明素盘。”古人席地而坐,屈膝坐在脚跟上,上半身挺直,叫 跪坐。因为李白吃饭时是跪坐在那里,所以荀媪将饭端来时也跪下身子呈进给他。“雕胡”,就是“菰”,俗称 茭白,生在水中,秋天结实,叫 菰米,可以做饭,古人当做 美餐。姓荀的老妈妈特地做了雕胡饭,是对诗人的热情款待。“月光明素盘”,是对荀媪手中盛饭的盘子突出地加以描写。盘子是白的,菰米也是白的,在月光的照射下,这盘菰米饭就象一盘珍珠一样地耀目。在那样艰苦的山村里,老人端出这盘雕胡饭,诗人深深地感动了,最后两句说:“ 令人惭漂母,三谢不能餐。”“漂母”用《史记。淮阴侯列传》的典故: 韩信年轻时很穷困,在淮阴城下钓鱼,一个正在漂洗丝絮的老妈妈见他饥饿,便拿饭给他吃,后来韩信被封为 楚王,送给漂母千金表示感谢。这诗里的漂母指荀媪,荀媪这样诚恳地款待李白,使他很过意不去,又无法报答她,更感到 受之有愧。李白再三地推辞致谢,实在不忍心享用她的这一顿美餐。

李白的性格本来是很高傲的,他不肯“ 摧眉折腰事权贵”,常常“一醉累月轻王侯”,在王公大人面前是那样地 桀骜不驯。可是,对一个普通的山村老妈妈却是如此谦恭,如此诚挚,充分显示了李白的可贵品质。

李白的诗以豪迈飘逸著称,但这首诗却没有一点纵放。风格极为朴素自然。诗人用平铺直叙的写法,象在叙述他夜宿山村的过程,谈他的亲切感受,语言清淡,不露雕琢痕迹而颇有 情韵,是李白诗中别具一格之作。

七、15.A(“帘旌在落日的辉煌的映照下熠熠生辉,恢弘壮丽,富有诗情画意”错误,诗歌的第二句“帘旌不动夕阳迟”写举目所见的是苍茫的暮色,帘旌一动不动,夕阳缓缓西沉,残阳如血,惨淡凄凉,以景之凄迷衬托人之悲秋。)

16.①个人身世之悲。诗人为避战乱,背井离乡,漂泊不定,“万里”和“三年”分别突出了奔波的遥远和时间之久,如今两鬓如霜,眼看国土沦丧,自己作为一介书生,空怀愁绪。

②家国动乱之悲。写作此诗时,北宋灭亡已经三年了,岳阳楼在一片惨淡的夕阳余晖中,帘旌一动不动,如此名胜,这般寂寞凄凉,社会动乱可见一斑。“三年多难”突出国家动乱之久。(每点 3 分)

【诗歌翻译】

巍巍岳阳楼矗立在洞庭之东长江之西,楼阁上的旌旗静止,夕阳黄昏缓缓下降,我登临的地方,是岳阳楼(吴国和蜀国的分界地)。我徘徊的时刻,使洞庭湖与君山笼罩在暮霭里,为避战乱我奔波三年,行程万里,今日登高远望是什么心绪?登楼凭吊古人,我自己已是两鬓如霜,看着远山的古树,青苍中,隐含无限的伤悲。

【诗歌鉴赏】

这是一首七言律诗,是《登岳阳楼二首》中的第一首,也是诗人写岳阳楼的开篇之作,所以精心打造,郑重其事。首联“洞庭之东江水西,帘旌不动夕阳迟.”写景,一“东”一“西”形象生动的说明了岳阳楼的地理位置., “帘旌不动夕阳迟”由远及近,从“帘旌”到“夕阳”,描绘出了一幅静谧而惨淡的的夕阳入山图.面对这样的景色,想到自己的漂泊生活,诗人不由悲从心来.颔联中,“ 登临吴书蜀横分地”从历史角度介绍了岳阳楼,此句仿杜诗中“吴楚东南”意境雄伟, 让人想起战火纷飞的三国时代,怀古伤今,怎能不让人“ 徙倚”在山水之间.在这样美丽的岳阳楼畔,诗人却提不起半点观赏山水的雅兴,仅“徙倚”二字,便把诗人那满腔愁绪表现的淋漓尽致. 颈联从杜甫“万里悲秋常做客,百年多病独登台”脱胎而来,而又未生搬硬套,“万里”“三年”说明了诗人逃难时遥远的路途以及具体的时间,恰当的表现了自己背井离乡,漂泊不定的生涯尾联情景相生,“风霜”既指秋色浓重,又与自己的“白头”相映衬,且暗示了当时政治局势的严峻,“老木沧波”既指眼前实景,又是作者憔悴悲愁,饱经风霜的自我写照.这样的苍凉气韵,与杜诗中“无边落木萧萧下”,“艰难苦恨繁霜鬓”相同.同样的国破家亡,天涯沦落,此时此刻,杜甫成了诗人患难中的知己,因此,诗中自然有了杜诗中雄阔慷慨的风格。赏析大自然的各种景致,表现在诗人的作品中时,往往随着诗人的心情变化而变化。同是春雨,杜甫和许多诗人感到“喜”,而陈与义却感到“惊”。前两联用杜甫“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的诗意,而不用“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的意境,所以,一场春雨过后,看不到杜甫“花重锦官城”的美景,而看到辛弃疾“更能消几番风雨,匆匆春又归去”,“落花无数”,和自己眼前的“雨湿高城”。听不到杜牧“千里莺啼绿映红”,而听到杜甫“恨别鸟惊心”。一个“孤”字,把为避兵乱的诗人孤独凄凉的心境传出,似乎有秦观“可堪孤馆闭春寒,杜鹃声里斜阳暮”,“砌成此恨无重数”的意境。而“蛛丝”又和辛弃疾“算只有殷勤,画檐蛛网,尽日惹非絮”有惊人的相似之处,只是陈与义写得更含蓄些.

首联写岳阳楼的地理位置,先从大处着墨,以洞庭湖和长江为背景,在一个宏观视野中隆重推出岳阳楼。

颔联从静态舒缓的景物描写中振起,转而为强烈的抒情。

颈联终于以近于直呼的方式,发出了最高亢最强烈的呐喊,道出了一个亡国之臣心中的愤懑。

尾联顾影自怜,以无限悲凉的身世之慨收束全篇。

八、15. D【解析】“草萋萋”可以理解成乐景衬哀情,但“江淼淼”这样理解不妥。“淼淼”是水势浩大的样子,作者借此比喻自己浩荡的离愁。再者“未到”一句说明,张諲快回到宣城时江南芳草已是萋萋,二人分别时应该初春时节,长安还是比较冷的。所以“江淼淼”应该是用寒冷的春江之水比喻诗人分别时的凄凉,应非乐景写哀情。

16. 这句诗的意思是:我想,你回乡途经兰陵镇时也应该会因为我们彼此思念而感到凄凉吧,哪里还忍受得了悲哀的猿啼呢?诗人用以下两种方式表达了自己的离愁。(1)虚写:写成此诗时二人尚未分离,诗人悬想未来,借此表达对友人的眷恋,这句与《雨霖铃》中“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写法相同;(2)用典:“猿啼”之声,似哭似号,闻之令人伤心,古人常借此表达哀怨、愁苦之情。(此句似化用郦道元《三峡》“巴东巫峡三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虚写和用典,答出每点3分。不要求术语准确,能从相应的角度对诗句进行合理分析即可得分。)

九、15.C【此题考查对诗歌内容的理解。C项错在“烟花燃放”,此处“烟花”指春日美丽的景物。】

16.①表达了诗人对宋朝统治者败逃行为的讽刺,对国势日衰的忧愤。②表达了诗人对自己流落(客居)异乡,年华已老,不能为国解忧的感伤。③表达了诗人对抗金行为的歌颂,意在激发人们的爱国热情。

【诗歌翻译】

朝廷没有良策击退金兵入侵,竟使边塞的烽火照亮了甘泉行宫。我正惊呼京城里竟然听到战马嘶鸣,哪知可怜的皇帝已到海上逃生。我这孤臣忧虑国事愁白了头发,又适逢春天繁花吐艳,更叫人触景伤情。幸喜长沙有个抗金的将领向子湮,他率领疲弱之师,敢抵抗兽军的锋芒!

【诗歌鉴赏】

这是一首伤春诗,实质上却在感伤时势,表现出作者爱国主义的思想感情。全篇雄浑沉郁,忧愤深广,跌宕起伏,深得杜诗同类题材的神韵。

首联“庙堂无策可平戎,坐使甘泉照夕烽”二句,上句是因,下句是果。采用借古喻今的手法,直叙国事的危急。上句“庙堂无策可平戎”,是说朝廷对于金兵的侵略不能也不敢抵抗,下句“坐使甘泉照夕烽”,是以汉代匈奴入侵,晚间烽火一直照到甘泉宫,来表示由于南宋统治集团的不抵抗,因此使得金兵长驱直入,从边境到达内地。这两句感叹朝廷无策抗金,直将矛头指向皇帝,此为首顿。

颔联“初怪”二句,承上直写南宋小朝廷狼狈逃奔的可悲行径,把“坐使甘泉照夕烽”具体化。对这种敌人步步进逼、朝廷节节败退的局面,诗人忧心如焚,春回大地,万象更新,而国势却如此危急,就更增加了诗人的伤感。这两句以“初怪”、“岂知”的语气,造成更强烈的惊叹效果,显得感情动荡,表达了局势出人意料之外的恶化,流露了诗人对高宗的失望之情,再次跌宕。

颈联“孤臣”二句,是借用李白和杜甫的名句,直接抒发感慨,扣着题目写“伤春”。“孤臣霜发三千丈,每岁烟花一万重。”上句写伤,下句写春,由“每岁烟花一万重”的春,引起“孤臣霜发三千丈”的伤。作者用“孤臣”自指,一是表示流落无依,二是表示失去了皇帝。诗人把“白发三千丈”与“烟花一万重”两句李白,杜甫的名句合为一联,对仗贴切、工整,表现了诗人伤时忧国的感情。杜甫有诗说:“天下兵虽满,春光日至浓”、“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锦江春色来天地,玉垒浮云变古今”。陈与义在别的诗中也说:“天翻地覆伤春色。”都是由春光烂漫与家国残破的对比之中,产生了莫大的忧伤。这也可以看出陈与义学习杜甫与江西诗派的不同之处。杜甫伤春,一方面说“花近高楼伤客心,万方多难此登临”,一方面说“北极朝廷终不改,西山寇盗莫相侵”,尽管为外族的入侵深深地忧虑,但还是相信国家终究是会恢复的。陈与义在这首《伤春》诗中,也从“万方多难”的现状中看到了希望。

尾联 “稍喜长沙向延阁,疲兵敢犯犬羊锋”二句,落笔很有力量。诗人对向子諲是歌颂的,向子諲以疲惫、力弱的部队,敢于冒犯野兽一般的金国侵略军的锋锐之气,是具有爱国精神和牺牲精神的。诗人在这里显然是以在长沙的向子諲与在“庙堂”的当权派作对比,向子諲“疲兵敢犯犬羊锋”,而“庙堂”都是“无策可平戎”。所以对向子諲的歌颂,就包含了对“庙堂”当权派的批判。“疲兵敢犯犬羊锋”,不仅笔调苍凉悲壮,而且字里行间充满了对向子諲卫国精神的无限崇敬之情。“敢犯”二字,气势凌云。诗人用“稍喜”二字就表明了他的讥讽的意图。“稍喜”并不是说向子諲的抗金值不得大喜,而是说在“庙堂无策可平戎”的局面下,还有向子諲的“疲兵敢犯犬羊锋”,使人看到了—线希望,在忧伤之中带来了一点欣慰。

这首诗作也深刻地反映了南宋前期战乱动荡的社会现实。诗中一方面对南宋朝廷不采取抵抗政策,一味退却逃跑,表示出极大的不满,另一方面对向子諲等官兵纷起抗敌的爱国壮举,进行热情地讴歌。这种鲜明的主战态度,在当时是十分可贵的。这首《伤春》体现了陈与义南渡后的诗风开始转变,能卓然成家而自辟蹊径。宋代刘克庄《后村诗话》前集卷二,说陈与义“建炎以后,避地湖峤,行路万里,诗益奇壮。……以简洁扫繁缛,以雄浑代尖巧,第其品格,故当在诸家之上。”这些评语并非溢美之辞,而是符合南渡后陈与义的诗风特征的。“此诗真有杜忠”这是极有见地的。尽管诗人的爱国感情没有杜甫那样的深厚和强烈,但是在这首七律中显露出来的爱国情思,沉雄浑成的艺术风格,已经不是在形貌上与杜甫相似,而是在气味上逼近杜甫。

另外,整首诗雄浑沉郁、忧愤深广,也有“江西诗派”作品的影子,但又突破了江西诗风。

十、14. B (对“杀”的理解有误。“杀”,此处是副词,表示程度深。愁杀,很忧愁的意思。)

15. (1)赞扬严武的才干。诗歌三、四句写严武当初镇守巴蜀,保护了当地百姓,他的入朝使成都百姓忧愁、思念。(2)勉励严武努力。诗歌的最后两句,劝勉严武若担任辅弼要职,一定要克尽职守,不能临危惜身。(3)杜甫感叹自身命运,渴望报效朝廷。“江潭隐白蘋”,写诗人自己滞留四川的惆怅,“此生那老蜀?不死会归秦”,不想终老蜀地,定要北归,像严武都样效忠朝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