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真相 > 

高考必考的中国古代四大变革 上

高考必考的中国古代四大变革 上

高考必考的中国古代四大变革 上

本文核心词:

在历史的学习中,对于中国古代史的重视程度是极其高的,有一句话说的很真实——“有变革史必有高考题出现”。即便中国古代史地位之高,考试范围之广,但是其中的复杂程度高且对于思维能力的要求之大导致我们很难做到完全掌握其底层逻辑。我们的历史教科书也把中国古代四大变革拆成几个模块来教学,导致我们很难从其中找出一种趋势去完整理解变革史学的底层逻辑。

但小伙伴们也不要慌,有历史的研究和分析必有Kenny冒泡。所有我希望通过今天这一篇文章的讲解,让大家完完全全掌握中国古代史的四大变革,从此再也不怕老师的提问或考试的刁难。

今天的文章很有研究价值,码字不易,且快节奏时代,很少人会认真阅读文章,认真思考一件事,大家追求的往往是摆在眼前的结果,但这也是网络上喷子多的原因。不经过认真思考做出的结论,或者套用别人的理解最终必然走向衰退。说了这么多,希望大家认真理解接下来的正文。

中国古代史四大变革

商周之变考点位置——选择题(24题)

周秦之变考点位置——选择题(25题)

唐宋之变考点位置——选择题(26题)

古今之变考点位置——大题(27、28题)

————————————————————————————————————————————————————————分割线————————————————————————————————————————————————————————

商周之变

概念:中国概念的诞生(天下观)

分论点:

1.神权问题

2.认同问题

3.封建问题

————————————————————————————————————————————————————————分割线—————————————————

1.神权问题

我们先来说神权问题

殷商——因创造出青铜器,而对神灵产生原始性崇拜

概念一:天圆地方 四海之内 普天之下——居“中国” 的天下的概念

大家有没有想过,“中国”的概念、“中国”的文明是何时有的呢?我们学习任何一个朝代,都需要去关注文化遗产。什么叫——居“中国”而得天下呢?这里有两层意思。

第一层意思是——只有你居了“中国“,你才能得天下。

第二层意思是——你只要居了“中国“,你就可以得天下。

首先我要先解释古人对于“天下”的理解。古人以天圆地方的观念——地上是方形大陆,天空是半圆形的穹盖(可以想象成倒扣的铁锅),这个四方形以对角线一连接就会在中心点相交。这个倒扣的锅的最高点和地上以四边形对角线形成的中心点是会重合的(线面垂直),我们管锅顶叫——“中天”,“中天”以下,就叫天下,而被锅盖切掉的四边形的四个角就被称为——“四海“。

四海之内,普天之下,“中国”就在中间,而这个地区在当时古人认为在今天的河洛地区(河南省南部、山西省南部),只有得到这个地方,你才能说自己“居中国”,如果你在昆仑山获得一块土地割据一方,你可不能说自己居中国。换句话说,只有这一块地方是被认可为“中国”,并且该地区代表了“中国”文明的一个高度。

第二层意思也很简单,只要你得到了这一块土地,你就能居天下。而这个“只要”的意思是——谁来也行,不管你的姓氏,不管你的出生。

所以“中国”在早期不是一个民族学的概念,也不仅仅是一个地理概念,“中国”是一个文化概念,是一个形容词,就比如说,“你很中国啊”,说明你水平很高。

在当时的中国意识体下,

对于当时对于“中国”一词的理解,是一种“意识形态”的认同,大体是从商周之变开始的。也就是说,商到周,搞清楚了中国的概念。当时的商代(殷商)——“少年的顽皮——狰狞”三皇五帝也处于摸索的阶段。自从青铜器被创造,我们可以想象,在当时的生产力条件下,古人们通过智慧创造出了在当时完全不可能出现的器物,那种震撼感可想而知,并且在当时的教育水平,或者说,思想水平的限制下,人们把器物的创造的能力归咎于神秘的力量(神),对神的崇拜,这种对神秘事物的一种满怀崇敬和畏惧的认知束缚了人民的再创造能力,他们开始把自身命运和时代的发展通过祭祀,通过神秘力量来引导人民的生活,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就可以理解商与周的不同。商周之间最大的差别就是——从神权向“人权”的转移。什么意思呢?很简单,就是指导人们脱离对鬼神的崇拜,走向以人为核心的政治概念。

接下来,周部落(周文化)推翻了商部落(商文化)的居天下的位置。

周部落原来不在“中国”这一地域,而是在很西的位置,西部边陲,现在来到了对角线的中心,周从商纣王的失败中学会了一个道理,印证了自己的一个观点,就是一定要重视人,重视天,不要以为鬼神会给你什么帮助。祈祷肯定不能让收成更好,最重要的还是要付出努力。

周的这种——“以人为本”与商的“以神为本”的思想孰胜孰弱一想便知。

以一种更高总结的角度来说:

天命观与神权观的差异——周是天命观 商是神权观 这个时间段就是“以人为本”的思想源头。

虽然说,周代统治者没有那么多意识(独立民主意识、纳税人意识、人人平等意识)但它比商更加先进的是,周认为,这个“天”,并不会选择一个民族,一个部落,而是把天意通过民意授给那些有德行的人。下面给大家一个概念图:

————————————————————————————————————————————————————————分割线—————————————————

2.认同问题

为何我们先谈论神权问题后谈论认同问题?是因为在未抛开神权之前,我们是无法谈论认同问题。

在普遍人信仰神权的状态下,各地区的人是很难形成认同。

是什么意思呢?很简单,你信耶稣,我信佛,谁也掰不过谁,想达到认同,除非你放弃你的信仰跟我走。

任何的妖魔鬼怪都阻挡不了历史的车轮滚滚前行。

超越神权的是什么?是文化!!!!文化!!!!

神!有神的灵感

人!有人的文化

文化是与人有关的!

这就是涉及到分封制与宗法制的关系(下文会详细分析)

先给一个高度总结:

封:划分势力范围

建:厘定君臣关系

上文提到的“以人为本”中的“人”,“人”就是宗法制的核心。“宗法”就是“人”的法。这个“法”可以理解为规律,可以理解为人的结构。

人际关系中最简单,成本最低的不是师生关系,不是恋人关系,也不是买卖关系,而是——血缘关系。

既然提出“以人为本”那就要以人治国。而以人治国最简单的方式就是以自己人治国。

反观中国古代史甚至是世界史,所有的政治选择,不是为了最好的政治目的,而是为了利益,也就是用最节省“成本”的自己人(有血缘关系)的人来辅助统治。而宗法制就是这一切的核心。

按照这个逻辑来理解分封制和宗法制,我们很容易理解,当我们进入了人文统治时期的时候,中国就开始形成自主的人文认同了!!!

概念图:

给一道高考例题:

文化的认同感是极难建立的,但是我们的中国有能力完成最困难的任务。21世纪武汉疫情爆发,一方有难,八方支援,就是因为我们中国有强烈的民族认同感,这种认同感是通过各种各样的活动、习俗、政治形态等因素在共同作用下形成的。

全国各地青年学生,在阳光和煦的充满生机的清晨,对着飘扬的五星红旗深情演奏国歌,明亮水灵的眼睛写满了对先烈的崇敬。中国!我的母亲!

但反观古代,由于交通的欠发达,湖北与山东的距离就是天涯海角,就像人的一生或许都无法到达的地方。在这种情况下,周制度的优越性就在对比商得到体现。

—————————————————————————————————————————————————————分割线————————————————————

3.封建问题

在最前面先给大家一个高度总结:

封建拆开是:

封:划分势力范围

建:厘定君臣关系

合在一起“封建“指的是——等级社会(分邦建国)

在这里复习一下,在西周:

分封制——国家的表现形式

宗法制——文化认同,以宗法制为核心联系分封制

礼乐制——维系作用

西周建立了一种封建制度,是一个从政治的角度,把大家维系在一起的方法。

如汉朝封七国,晋封八王等等,但明朝也有封齐王啊 x王 x王 清朝也有,但在秦始皇统治时期开始,就没有了封建制度、封建社会了(社会形态变化了)下文具体解释。

首先我们要搞清楚几个概念问题——有关“封建“的理解,比如说”封建制度“、”封建思想“、”封建社会“。

“封建制度“、”封建社会“是分封制的产物,以等级划分社会,它结束的标志是秦始皇统治开始,废除了分封制,实行郡县制,等级社会的概念被历史的车轮碾压粉碎。

“封建思想“指的是落后的、禁锢的一种思维方式。单纯用于形容别人的。

在西周到春秋战国的封建制度,我们不能仅仅理解其为分邦建国,本质上更是等级制度,人分三六九等,但等级最复杂的则是在上层社会。

秦始皇时期到清朝的历史长河,是帝制时代(君主专制时代),相较于西周和春秋战国已经完全不一样了,以西周和春秋战国的分封制为标志的是——(天子、诸侯、大夫、士层层分封),而秦始皇时期以及秦始皇之后的就是粗暴的——皇上万岁!!!

皇帝面前 人人平等

——————————————————————————————————————————————————————分割线——————————————————————————————进入下一层变革(周秦之变)————————————————

还记得刚刚说过的,商周之变的核心是由神到人,而周秦之变就是由分封到君主专制中央集权的过程。

在前面说一下,高考必考的解释系统:

封建社会是如何走向终结的?

答案聚集在中国历史当中的第二个时空坐标——周秦之变

在这里给大家讲一个故事:

封建时期的战争其实是贵族之间的战争(等级!!!贫民没有资格打仗知道吗!!)

春秋战国时期的战争是以大贵族带领着小贵族阶层,就像如今的大阅兵一般,他们踢着正步,走着方阵,穿着统一的服饰,战争的目的并不是杀人,而是证明自己的势力。

拿刀砍人,谁看了都学得会,但有这么多贵族的要求,平民们可学不来且做不到。所以这种类型的战争的目的是让社会稳定。

但还是那一句话,历史的车轮滚滚前行,所有的花里胡哨都会被碾过碎成片,化成灰。

时代变了

宋襄公伐楚

当时宋国可是“高级公国“(下文详细解释公国的概念)——商朝人的后裔,而楚国被称为南蛮(湖南北部,湖北南部)。结果是宋襄公给人打的头破血流,楚国人提刀就砍,为何?

因为在这个时间段,战争由原来的贵族为主体变为平民!!!!大家意识到了吗!!!!我现在能清楚感受到惊悚之意!平民管你是谁,是贵族也好,是古商后代也好,他们就是要拿着你的人头去换取战功!

战争由原来的走走形式到后来的血与肉的杀戮!

封建社会 终将瓦解

大家可能有些看不明白了,为什么以宋襄公为首的贵族为何不带平民去打仗呢?很简单,与等级社会和土地制度有关。

铁器牛耕的出现,推动了时代的发展。

没有铁器牛耕的出现,平民很难获得自己的土地(与生产力有关!),平民们必须集体工作——井田制。

很熟悉吧,井田制。

但铁器牛耕的时代开始后,平民有了能力,并且逐渐摆脱了贵族的约束和管控,平民们获得了大量的私有土地,而私有土地如果要真正到手,必须经过一道流程——就是“合法化“,简单的说,就是被国君认可。

在这种情况下,最高等级的国君发话了:“你们只要给我(国家)交一份税就可以了“(保护费).这时候,没有了中间商赚差价(贵族就是中间商),最高国君和平民(底层人民)的联系就愈来愈紧密了,在这种情况的发展下,慢慢的,国家就变成了一种战争机器,平民不断通过战争和开拓土地来获得地位,国君也不需要找贵族,直接向底层平民收税,国家慢慢富强起来了,战斗了不断提高,相应的,战争野心也随之增长。国君开始带着老百姓去打仗,老百姓用敌人的头颅来换取奖励。记住了大家,这种模式的开始,是铁器牛耕的诞生!!!!

铁器牛耕的诞生!

铁器牛耕的诞生!

铁器牛耕的诞生!

重要的事情说三遍。

于是,封建制不再适合时代,被淘汰掉了。

以楚国首先做出榜样,各个国家也竞相效仿,此后就有了战国七雄。

周秦之变就是封建社会过渡到中央集权社会的变革。但真正完成了周秦之变的时间段是在汉武帝时期,这个下文会详细说明。

看到这里,大家是不是开始对这一段历史找到一些感觉了?其实历史是很有趣的,我们要通过不同的角度去理解历史,理解那不为人知的另一面,每一次获得别人不知道的消息都会让我们成就感爆棚!

在这里,我有了一些灵感,我们学习历史,并不仅仅是去了解古人做了什么,发生了什么,而是去找时代发展的规律,去学习古代人的智慧,去结合历史经验和教训,并运用于去分析现时代的政治、国家发展、社会问题。我想,这才是学习历史真正的方向吧!

下面是对于上面说的“高级公国“的概念解释:

公国(duchy),是指王国下面的封建制自治国家。公国的元首被称作大公(ArchDuke),这样的自治国称为公国。

如果王国下面的自治国家有多个等级,例如中国周代诸侯国分为公侯伯子男五等,则公国是最高的诸侯国,例如宋国是公国,君主爵位是宋公,楚国早期是子国,君主爵位称楚子;如果王国下面的自治国没有分级别,如欧洲现象,也称之为公国,例如西班牙历史上阿拉贡王国一度只有一个下级国即加泰罗尼亚公国,莫斯科公国是蒙古金帐汗国下面的自治国。

共分为中国古代公国、欧洲公国、摩纳哥公国、安道尔公国、列支敦士登公国、卢森堡大公国、萨摩亚独立国、西兰公国等。

——————来自百度百科《公国》

我们不妨继续深入去研究有关制度的过渡期会出现的一些必然出现的问题。

我们刚刚了解的问题,简单来说,就是由原本贵族带着大家过着小日子的时代,进一步到了税收时代。

税收时代这个概念可不能一看而过,历史上,对于税收,在这是一个很重要的一点。我们不妨换一种高级的说法,进到了“税收时代“这一句话,可以换为——进入到现代国家的前叶——”绝对主义国家“。

科普——“绝对主义国家”

从传统国家走向现代国家的过渡时期。

在欧洲,绝对主义国家的出现在16世纪至17世纪,是大型帝国逐渐蜕变为分立的国家的结果。

典型的例子,法国大革命,其实不是反封建,而是反绝对主义国家。

在当时的欧洲很长一段时间都和我们春秋战国时期一样,但法国却不一样——路易十四君临天下,称号“太阳王“,把贵族”踢到一边“,据说整个的决策上层只剩5个人,可以说他和秦始皇有相似的地方。这时候的法国成为君主专制国家,但在西方称为”绝对主义国家“。

说到这里,给大家画一个概念图:

接下来我们来谈谈古代秦国如何收税

首先需要一套足够强大的政体来支持收税的稳定且平衡,那就是我们熟悉的——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君主专制管中央,中央集权管地方。

在古代公元前3世纪的时候,全世界范围内知道怎么收税的国家还真不多。

除了古代中国,还有就是波斯、埃及。

欧洲人一直到了中世纪,还是靠“吃”来收税!欧洲贵族组成了一个庞大的收税团,到东家吃一口饭,到西家去喝一碗汤。所以当时欧洲贵族总是以食量大为荣。可以体现当时他们的收税意识底下,税收制度的不完善。

所以,在这样的背景下,秦国为了成功地收税,并成为以税收为主要成本的国家,必须养活一帮官僚机构的人。

而要养活这一班人,相应的政策就是——君主专制|中央集权。

对于中央与地方的官职,我们有时候可能会分不清,在这里教大家一个小方法:

“判断唯一法”

指导思想就是利用中央官职与地方的职位设置不同为模型。中央官职相较于地方官职具有唯一性,也就是比如说三公九卿,地位具有唯一性,属于中央官职。而郡县制,管辖地方的制度,就归于地方。

这个地方的记忆很多人都想错了方向,我们不必要去背诵什么二府三司是哪二府,哪三司,我们要掌握的是官职和制度的属性!比如说我们见到了一个概念——“二府三司”我们要这样想,“每一个地方都会有二府三司吗?”如果我们判断出每一个地方都有,那么就属于“地方”也就是中央集权。如果我们觉得好像比较具有唯一性,那么就属于“中央”——君主专制。

下面是来自百度百科的古代官职的概述:

秦设丞相、太尉和御史大夫,组成中枢机构。丞相管行政、太尉管军事、御史大夫是副丞相,执掌群臣奏章,下达皇帝诏令,并负责监察百官。汉朝大体上沿袭秦制称为三公,下设九卿,分管各方面政务,魏晋南北朝时期,握有实权的先是尚书省,继而又是中书省、门下省。隋代演变并确立为三省六部制。三省为中书省(决策)、门下省(审议)、尚书省(执行),三省的长官都是宰相,相权分散。宋代中书省职权扩大,同枢密院分掌文武大权,门下、尚书省遂废。后来又增设参知政事、枢密使、三司使,分别行使行政权、军权、财权。明代内阁虽只是为皇帝提供顾问的内侍机构,但实际上为最高政务机构,内阁大臣称为辅臣,首席称首辅(相当于前朝的宰相)。清代康熙设立南书房,于清内阁和议政王大臣会议形成三足鼎立之势。雍正帝设立军机处,由亲王、大学士、尚书、侍郎、京堂兼任军机大臣,掌握政府大权。

————来自百度百科《古代官职》

接下来我们可以来认识一下有关秦始皇的汉武帝对于思想控制的不同举措。

秦始皇是非常重视引进人才的。因为他自己国家文化比较落后(背景)

秦地地处陕西,西部边陲之地,在当时,人们对于世界的视角很短,秦始皇认为,除了秦地,其他地方都是东方,他主动向东方学习,东方更指的是山东的齐鲁文化。

但秦始皇用完李斯和商鞅后弃之如敝履,后来开始大兴水土,实行暴政。

在这个地方我们也不得不敬佩秦代具备高效的国家动员能力,我们不能仅仅只看到暴政和大兴土木给老百姓带来的艰苦徭役。反之,只有君主专制中央集权的政治背景下,才能高效动员国家财力物力人力修建水利工程和防御工程,我们不要忘记,中国是季风区,想要发展好农业就需要治水,因为季风区的气候是极其不稳定的,我们可以把秦始皇认为是一种随着时代发展必然出现的阶段特征。他(秦始皇)符合了具备魄力的条件,且国家经过从分封制到郡县制的改变,国家的集成能力得到不断的提高,在力量得到满足的时候,一个具有极大权力的人的野心,就推动了一个国家,甚至是一个朝代的发展。如果以这样的角度来理解的话,就算在另一个平行世界中,秦始皇在青少年成长的过程中夭折,在时代的发展下,还是会有新的“秦始皇”做了和“秦始皇”同样的事情。所以说,每当我想起“历史的车轮滚滚前行..”这一句话,我都由衷感叹这一切到底是否是安排好的, 还是说,人类的发展有一定的规律性的存在?我突然想起了曾经看过的一部电影《蝴蝶效应》,主人翁成年后具有通过自己的日记穿越到以前的时间线中,可以通过改变一件事,来改变接下来几十年的人生,而最后他说的最后一句话是:“如果…任何人找到这封信,那就意味着我的计划不起作用,并且我已经死了”

但我知道,学历史时的我们是站在一定高度的俯瞰众生,但真正的智慧往往藏在事物的背后,所以我们需要不断去总结,去思考。

周秦之变是历经春秋、战国、秦、汉武帝,在汉武帝时期真正完成了全部的周秦之变。

很恐怖的是,秦始皇很单纯的以一种暴力的手段来统一思想,就是不让你读书,而汉武帝更厉害,或者说,更恐怖,他只让你读一种书,并以功名利禄来诱惑你。

我们接着看上图中,下部分的“汉代儒生如何影响政治”,很多后代的儒家都骂汉儒:”你们就是神神叨叨的一群讲天象,讲妖术的没用的人…”,但其实,汉儒就是需要通过这些东西(天象、妖术等神秘因素)来防止权力至高无上无人可及的古代君主。在君主专制中央集权的实行后,虽然社会已经不是等级社会了,但依然有那么一个皇帝,其权力至高无上,这份威胁和影响力,值得被大家所关注和监督。早些的时候有一大帮人可以制约天子,什么诸侯啊、贵族势力啊,但变革后皇帝的权力高度集中,这时候相应的就需要依靠那些儒生不断强调以天象行事等等,儒生们通过倡导和谈论伦理、礼仪来规范皇帝。

分封制的变形——郡县制

礼乐制度的变形——礼仪规范

虽然说从秦变革后,好像没有了“中间商赚差价”,但淘汰了以旧贵族为主的中间商,相应的“新中间商”也顺应了时代的发展逐渐浮出水面。

我们经常会在某广告中听到——“啥啥啥直卖网,没有中间商赚差价…”,我就纳闷了,那你这个平台在干什么?细品一下就知道水到底有多深。

反观中国古代的政治变革也具有相似性,虽说淘汰了以贵族为主的中间商,但为了取代这一空缺,必须有与之具备相同性质的角色来填补空缺。

世界上如果真的没有中间商赚差价,那叫以物易物。也就是像我们经常用的支付软件在转账中也会要求扣除服务费。

永远都会有中间商,或者说,易物渠道的存在。

所以说,即便没有了贵族,但是还是会有新的中间商。

汉朝的中间商叫——“豪族、豪民”

魏晋南北朝的中间商叫——“门阀、世族/世家大族”

今日这一篇文章详细讲解了中国古代史四大变革的前两次变革, 分别是《商周之变》、《周秦之变》 ,如果你真的认真读到这里,我希望你可以在评论区告诉我,你是否理解了我所表达的内容,或者你有什么不理解的,都可以在评论区留言,期待你的关注和评论。

我们下一期再见!

好啦,以上就是高考必考的中国古代四大变革 上全部内容,都看到这里了还不收藏一下??搜索()还能找到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