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百科 > 

袁崇焕墓第17代守墓人逝世-袁崇焕到底是个什么样的人

袁崇焕墓第17代守墓人逝世-袁崇焕到底是个什么样的人

袁崇焕墓第17代守墓人逝世

袁崇焕墓第17代守墓人逝世

8月12日13时50分,袁崇焕墓第17代守墓人佘幼芝因病在北京逝世,享年81岁。从1630年至2021年,佘氏家族守护袁崇焕墓整整390年。

佘幼芝逝世后,中共东莞市石碣镇委员会、石碣镇人民政府、石碣镇宣教文体局、石碣镇文广中心、水南村委会、东莞市袁崇焕纪念园相继发出唁电,致以沉痛哀悼,并向其亲属致以慰问。

袁崇焕墓和祠于2006年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佘幼芝生于1939年,年轻时常年为袁崇焕墓祠奔波,积劳成疾。作为佘氏家族第17代守墓人,上世纪80年代开始,佘幼芝和丈夫焦立江为保护袁崇焕墓祠四处奔走。佘幼芝的女儿焦颖记得,当时“父母几乎每天都在查资料、整资料、写材料”,能跑的地方母亲都跑了个遍。佘幼芝保存的七个牛皮纸本上,详细记录着那些年间,她曾在哪一天去哪个单位,见了什么人,说了什么话。

功夫不负苦心人。在佘幼芝的奔走呼吁下,1984年,袁崇焕墓祠被定为北京市市级文物保护单位。1990年,袁崇焕的墓碑重新立了起来。1992年,政府投资5万元修复了袁崇焕墓祠。2002年11月29日,修葺一新的袁崇焕墓祠迎来了祭奠的人们。那天,佘幼芝剪去留了十几年的发辫。当初她曾发誓:一天未修复袁墓,一天不剪头发。

修葺一新的袁崇焕墓祠正式对外开放后,因文保单位中不能使用明火,佘幼芝一家含泪离开了祖辈相依近四个世纪的袁崇焕墓祠,搬到四公里外的金鱼池小区。

2003年,袁崇焕将军的故乡,广东东莞修建袁崇焕纪念馆,邀请老两口南下为袁崇焕守衣冠冢。儿子焦平考虑到父母年事已高,表示自己愿意过去。焦平当时在苏州一家企业工作,勤奋努力,老板和同事都很喜欢他。他的女朋友是个朝鲜族的姑娘,为了取得女方家长的同意,和女朋友携手南下执行守墓使命,焦平赶赴女朋友的老家吉林。然而,2003年6月24日,在吉林舒兰,这位有为青年因为一次车祸而匆匆离开了人世,年仅28岁。

焦平的骨灰最终被安放在袁崇焕纪念园里,袁崇焕衣冠冢附近,立有焦平的雕像。佘幼芝给儿子改名“佘焦平”,让他作为佘家的后人守下去。

中共石碣镇委员会、石碣镇人民政府在唁电中指出,佘幼芝先生一生恪守祖训,接续为袁大将军守墓,宣传袁崇焕忠义报国的事迹,终生守护着“冒死葬忠魂”“守墓四百年”这份伟大的精神财富;她敢于斗争,坚称袁崇焕是东莞石碣人,奔走呼吁廿四载促成了袁崇焕墓祠的保存重修,为袁大将军墓祠保护做出了重要贡献;她义薄云天、守信重诺,2004年成为中央电视台举办感动中国人物活动的候选人,其事迹被国家相册选登,其高风亮节和严谨家风被央视《家风》栏目力荐,为全国人民所学习,为我们年轻一辈树立了良好的榜样。她身体力行八十载诠释忠义精神,还把爱子送到石碣永伴袁大将军。在石碣人民心里,她不是亲人更胜亲人,家乡人民永远怀念她!

先正史评:袁崇焕的宁远大捷,不过只是一场造神运动罢了

提及袁崇焕,作为其成名之战的宁远大捷是始终绕不开的。所谓宁远大捷,指的是明天启六年发生在明朝和后金之间的一次攻防战,努尔哈赤率军攻打由袁崇焕驻守的宁远城,持续两日未克北返。

明朝单方面称这次保卫战为宁远大捷。后世以讹传讹,不少人认为此战袁崇焕歼敌近两万人,间接击毙努尔哈赤,更有擅写抒情散文的历史爱好者,称之为“大明最后的荣光”,认为宁远大捷为大明王朝续命十八年。

然而,抛开那些打着科普的幌子实则只是主观称颂袁崇焕的历史抒情散文诗,静下心来研读史料,不难发现,所谓宁远大捷,不过只是明朝为了鼓舞士气,所发起的一场造神运动罢了。

坚守宁远,难度不高

拜影视剧所赐,我们总是觉得攻破一座城池,固然十分惨烈,但是难度不高。往往几百士兵扛着个长长的梯子跑到城墙底下,然后顶着拱木雷石蚁附攻城,爬上城头一番厮杀就破城了。

事实上,在炸药以及重炮出现之前,冷兵器时代正面强行攻破一座坚城的难度,远远超乎你的想象。

诸葛亮二次北伐时,陈仓之战,三万蜀军进攻由郝昭驻守的陈仓城,而郝昭手底下只有一千多兵马,兵力对比大约二十比一,结果相持二十多天,诸葛亮无功而返;纵横天下战无不胜的蒙古铁骑,被军事力量孱弱的南宋生生阻挡在襄阳城下六年之久,不能前进一步。

对于攻防战的认知,纸上谈兵的袁崇焕只停留在“兵法有进无退”这个层面,然而两千年前的《孙子兵法谋攻篇》就曾明确指出:上兵伐谋,其次伐交,其次伐兵,其下攻城,攻城之法为不得已。

其实古代攻城,多半都是借助内应开城,比如努尔哈赤之前攻陷开原、铁岭等等;或是借助天灾以及人为天灾,例如纵火或者水淹。真正正面攻防极少,往往都是围而不攻,要么围点打援,要么围城以求守城一方困毙。“用兵之法,十则围之,五则攻之,倍则分之”,是很有道理的。

具体到宁远之战,袁崇焕统兵两万,努尔哈赤手下兵力也不过是六七万而已 一说为十一万人,可以说,凭借这个兵力对比,只要没有内乱,封死四门,顶住努尔哈赤两天的攻击,根本没有什么难度。当然,这一点上袁崇焕做得很到位,坚守不出,同时肃清城内可能存在的后金间谍,然而,袁崇焕也仅有这一点值得称道罢了。

战果可有可无

关于宁远大捷的杀敌战果,有两个谣传。一是击毙或是击伤努尔哈赤,二是斩杀后金军队一万七千余人。

我们先说努尔哈赤之死。袁崇焕自己报功的奏章上没有提,后金方面也没有相关的记载,先正不知“红衣大炮击毙努尔哈赤”这个说法究竟从何而来。可能出于蓟辽经略高第奏报,炮毙一个“大头目”,敌人用红布包起来抬走了,而且边走边哭;也有可能是明人张岱记载的,红衣大炮击中了“黄龙幕”,伤一“裨王”。

然而无论如何,击毙努尔哈赤这种说法没有任何明确史料可以证明。可能后来有人也意识到了这个牛皮吹大了,毕竟宁远之战之后几个月,努尔哈赤本人还亲征蒙古,接见使者。于是,击毙变成了击伤,然而这个说法依然经不起推敲。

宁远城的红衣大炮现在依然还在那里,有兴趣的朋友可以实地去参观一番。这种火炮发射的是实心弹,那么后果无非就是两个,要么毫发无伤,要么打个稀巴烂,又不是后世的开花弹,没有弹片,何来击伤?

于是,造谣者又退了一步,说是因为没有攻克宁远,努尔哈赤是被袁崇焕活活气死的。总之无论如何,要让努尔哈赤的死和袁崇焕挂钩,也算用心良苦。然而,想想努尔哈赤生平,年轻时候吃过的苦,如果气量真的如此狭窄,恐怕他连“七大恨”都来不及说,就已经气死了。

再说杀敌数量,无论明朝还是后金,官方记载虽然有些出入,但是基本差不太多,都是三五百人,然而不知何时起,出现了一个“一万七千人”的惊人数字。

认同这个数字的人,大致出于两个理由,一是推测。毕竟红衣大炮对着人群里轰,动辄就是“糜烂数里”,杀敌数量怎么会只有区区几百人?第二还是推测,努尔哈赤号称攻无不克战无不胜,那么究竟区区几百损失,何至于让他退兵呢?肯定是兵力损失到了伤筋动骨的地步努尔哈赤才会无奈退兵。

其实两点可以合并反驳。在攻城时,骑兵的作用是凭借速度进行抛射,压制城头敌军,攻城工作最终还是要步兵完成的。然而步兵攻城是需要器械的,比如偏桥、鹅车、对楼等云梯类工具。宁远之战只持续了两天,就地打造的话,时间上肯定是来不及的。

因此,努尔哈赤确实是进行了围城,应该也做了攻城的尝试,但是绝非孤注一掷,誓要破城。等到知道自己需要的粮草不在宁远,而在觉华岛,于是努尔哈赤就放弃了。如此一来,守城方无法主动杀敌,攻城方无意拼死一战,那么明军实际杀敌数量能有多少?

所以,宁远之战确实发生了,宁远城也确实守住了,然而,这只是一次成功,算不上大功,更远称不上是大捷。在先正看来,所谓宁远大捷,其政治意义要远大于军事意义。

一来,自萨尔浒一战之后,明朝军队士气低迷,几乎可以说谈后金色变。在这种情况下,朝廷方面急需一场胜利鼓舞士气,因此,袁崇焕的不败,就变成了一场大胜,其本人则被鼓吹成大明最后一个战神。

其次一点,则是党争需要。关于明朝党争,首先需要承认的一点是,无论东林党还是阉党,其实没什么区别,都是一丘之貉。表面上看,袁崇焕好像既不属东林党,也不是阉党一员。实则结合袁崇焕擅杀毛文龙之举,以及在袁崇焕死后东林党对于宁远的支持力度转变,不难发现,袁崇焕最起码是亲东林党的。所以,东林党人自然也乐得鼓吹袁崇焕宁远大捷之功。

关于袁崇焕墓第17代守墓人逝世-袁崇焕到底是个什么样的人今天就说到这里,喜欢记得收藏一下。搜索(袁崇焕墓第17代守墓人逝世,袁崇焕到底是个什么样的人)还能找到更多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