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百科 > 

自称废物的人的心理

自称废物的人的心理

王建国天生的废物 自称废物的人的心理

喜欢看脱口秀大会的朋友对王建国这个名字一定不陌生,在最新一季的脱口秀中,王建国自称是天生的废物,废物一词引发大家的热议,到底什么人才算是废物呢?王建国自称为废物是什么心理呢?小编还记得此前豆瓣小组“985废物引进计划”引发了社会热议,这个废物计划里面都是985院校的学生,他们分享自己的坎坷经历,并且自称废物,那么废物到底该怎么判定呢?一起来了解一下吧!

王建国自称是天生的废物

王建国在这期脱口秀大会分享了自己毫无斗志的人生状态,称自己是“天生的废物”,用诙谐的语言吐槽自己严重的拖延症。

“想准备好迎接新的一天,可至少要准备三天”,这毫无斗志的状态戳中了好多人的痛点,试问有多少人不是浑浑噩噩地在过?简直不要太真实了,甚至大胆猜想自己在出生时就难产,原因是没准备好去面对世界,这纠结的心态又反映了很多人的现状。

但是现场气氛不佳,王建国的表演有深度却缺少气氛,以至于在豆豆、王勉惊艳的表演中败下阵来。但是有着领笑员的大力支持,最终被淘汰的王建国起死回生,复活归来。在比较之后,领笑员们一直认为王建国实力稳定,并且是脱口秀大会吉祥物般的存在,自然不能缺席,所以最终选择了王建国复活。

自称废物的人的心理

这是一群对现实高度敏感,又对现实无比清醒的青年人。

创建于2021年5月10日的豆瓣小组“985废物引进计划”引发了社会热议。在这里,一些自称来自985院校的“失败学生”,分享了自己遭遇挂科、退学、恋爱、工作等方面的坎坷经历。

此后,这些自嘲“小镇做题家”的青年们从豆瓣小组出圈,他们大多在小地方“埋头苦读、擅长应试”,但“缺乏一定视野和资源”。这场讨论引发了关于阶层、家庭、出身等的思考,也以新旧观念交叠碰撞的面貌在社会发散。

媒体报道中,“自己”“没有”“工作”是该小组早期长文中的高频词汇,以此我们能为这群伙伴简略画像。“自己”说明这些散落于豆瓣平台的文字,是充满内心独白的私人物语,是第一人称视角的自我呈现,这里的“自己”性格敏感,关注内心起伏走向;而“没有”则指代匮乏、缺失和遗憾,在行文中是对过去及现状的描述,也指涉内心的失落,许多文章将其概括为“自卑”;至于“工作”,对学生而言,是领略社会经验之所,也是投射学业期待之地,但现实有时并不如内心所愿。 这是一群对现实高度敏感,又对现实无比清醒的青年人。

高考千军万马,能进入985院校的,自然有着不平凡的能力。在高中阶段,他们是成绩排行榜上的佼佼者,是会被另眼相看之人。而进入985院校,无论继续深造还是择业求职,他们都有更多机遇,是最被社会看好的毕业生。个人的成就满足,常常让他们认为自己是离失败较远的人。这或许是不少985院校学生的心态,也奠定了部分学生高自尊的性格。

在“985废物引进计划”小组中,字里行间遍布挫败滋味。有同学因并不擅长、不热爱所学专业,导致挂科甚至退学;有的是只会学习,所谓琴棋书画一窍不通,在他人综合素质面前,显得黯然失色;有的则没坐过地铁、没穿过正装、没找到份好工作、没能在大城市拼出个结果。于是他们把自己形容为“985废物”,还有人将个人低效能的表现原因,归结为如城市、家庭等社会资源关系的匮乏。

必须承认,以客观现实来解释差距成因有一定的合理之处。城乡有着不同的生活环境,祖辈、父辈的学历、收入、观念各异,在这些条件的作用下,居身其中的人必然会受到影响。但这些差距真无法跨越吗?换种视角,我们或许能跳出“阶层跨越”观念的陷阱。相比广阔的社会生活,进入985院校只是丰富自我的开端。进入发达的城市,接触多元人群,除了能够积累学业智识,也可以不断丰富社会阅历和生活经验。年轻人要做的是打破过往因循的常规,全身心与世界连接。

因此,请扭转自卑的心态:身边同学的条件或许依然优越,但已不会刺痛你的心灵。比如你没坐过地铁,第一次坐地铁难道不是惊喜吗?我不相信努力的人会一直贫穷,也不相信聪明的你不会在未来取得成功。

当然,我们也不能忽略所谓“985废物”背后所展现的问题。对社会来说,倾听他们的心声,理解他们的处境,也能给他们继续披荆斩棘、乘风破浪蓄积温暖和善意。

目前,“985废物引进计划”小组已加入87575人,其中,有的是同声相应的985院校学生,有的是慕名而来的其他小伙伴,甚至还有咨询报考的应届高中生。在激荡的讨论中,这个树洞内的多元群体们也在积极正视相同的困境。

许多就读于985院校的小伙伴,也认识到在客观差距下,观念突围才能解锁人生。人生前十八年,是个人三观成熟的关键期,但不代表以后的人生无法翻转。后边更长的路铺就着未来,接下来的人生才是拓宽广度、提升厚度的赛段。即便身心依然受困于彼时,但在985院校的你只要不畏限制,葆有发展愿景,就一定能成全当下的自己。

延伸阅读:做个“废物”又如何?

随着科技的大爆炸,社会极速发展,人在这种发展速度的惯性下匆匆忙忙,慌慌张张,追求着所谓的理想、地位和财富。他们牺牲了健康、时间、亲情、爱情甚至是尊严。但苦苦追求的理想达到后真的会想想像的快乐吗?

还记得那个下山的猴子吗?丟了玉米摘西瓜,丟了西瓜抓兔子。一路奔跑不要把健康、快乐、时间、青春全丟了。不要到什么都想去做的时候什么也做不了。让自己慢下来,让时间慢下来,让心情慢下来,相信一切都是上天最好的安排。

“废物”不是混吃等死,不是安于现状。而是别人对你的评价,又如何为自己活。其实快乐很简单,降低物质要求,减少毫无根据的焦虑,用刘慈欣老师《三体》中流行的说法就是:降纬打击。缘来不拒,境去不留,看淡了得失,才有闲心品尝幸福。

蔡康永举了一个更为极端的例子:有人问他是否想成为一个废物。蔡康永说他很纠结。一方面,他也觉得别人有被浪费的自由。另一方面,“你真的想鼓励他们说:浪费,接受自己?”他说,事实是,没有人能逃脱世界的注视。这是一个很好的讨论。用比喻的话说,它传达了一种对自我接受的主流恐惧。在某种意义上,认为自我接纳是塑造而不是改变,是一种颓废的放纵。也就是说,如果你想改变自己,你就不能接受自己。

李诞在节目中说当一个废物需要天赋,普通人根本无法承受这种空虚感,普通人适合工作和生活。

微信搜索:购易购,关注购易购公众号,即可了解更多相关最新资讯!

以上就是自称废物的人的心理的全部内容,喜记得常来有图有真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