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百科 > 

大连理工大学研究生上吊

大连理工大学研究生上吊

大连理工大学一研究生自缢身亡 大连理工大学研究生上吊

近年来关于研究生、博士生的悲剧事件频频发生,他们所面临的学业压力和科研压力是非常大的,有一项研究数据表示,研究生出现心理健康问题的风险会接受高等教育学生大很多。近日在研究生身上又发生了一起悲剧,大连理工大学一研究生自缢身亡,很多盆友看到这则消息后感到十分惋惜,年纪这么轻就结束了自己的生命,他所面临的压力是该有多大!接下来,大家可以和有图有真相小编一起详细了解一下哦~

大连理工大学一研究生自缢身亡

网传10月13日凌晨,大连理工大学一研三学生自缢身亡,微博“遗书”曝光,网友痛心不已。

近年来,有关博士自杀的事件屡屡发生,基本都和科研压力大或者学业路途坎坷无法毕业有关。每次看到这样的新闻,同样身在科研圈的我们都痛心不已。为什么经常有怀揣科研梦想的研究生选择结束年轻的生命?怎样才能避免类似悲剧的重演?导师和学生的关系应该如何处理?每一次,在这样的新闻过后,这才是值得我们思索的问题。

在机器之心的一项调研里,67% 的研究生说他们在过去一年里至少有一次感到绝望;54% 的人情绪低落,无法正常工作。对于许多人来说,读研究生并不是一种乐趣或个人的充实。

Nature曾发过一篇文表明,比利时Flanders的一些PhD学生发现,他们出现心理健康问题的风险是受过高等教育学生的两倍以上。这群博士生中有三分之一目前已经出现心理问题,或者有患上心理疾病的风险。对美国亚利桑那大学博士生进行的一项调查发现,约四分之三的博士生承受着「高于平均水平」的压力。

在这种强压下,有时候你会发现,“活着”就是一种坚持。

曾经跟很多研究生交流过,处于精神亚健康状态的研究生不在少数,很多博士生都曾想过要退学。研究生选择离开这个世界,我所能想到的原因有这几个:

1当导师与研究生发生利益诉求冲突时,带来的学业压力

很多研究生将导师称为“老板”,这个“老板”拥有一票否决权。对于有些研究生,即便努力完成了科研任务,导师不同意,他/她也无法毕业。换导师很少有人成功,因为一个学院的导师既不愿意得罪研究生的原老师,也对要求换导师的研究生保持怀疑态度。

这些以为努力了就能得到善待,就会有好的结果的研究生。往往发现现实是,自己成为了科研机器,既无法得到导师的体谅,也无法向外人诉说。如果无法毕业就是彻底的失败者。这可能无形中成为压死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

2科研与生活的双重压力

同年龄的朋友早已结婚生子,买房买车,而自己每个月领着三四千的工资只够生活开销。此时科研与生活很难达成一种平衡。跟身边的朋友讲,他们很难有同理心,除了一声叹息也帮不上忙,跟父母讲,父母没有说身体健康才是最重要的,人生总有退路。也不能理解读个书哪来这么大的压力?而这样长期下来,就很容易造成精神问题。

3人际关系张力

人际关系也是给研究生带来压力的一个很重要方面。研究生期间与本科更是不同,如果说本科上去学是体验半个社会,那么研究生就接近四分之三的社会,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生活空间,更有部分研究生早已成家立业,不再是单纯的二十来岁的青年聚在一起,复杂的学员背景定然形成比较复杂的人际关系。很多抑郁、烦躁、焦虑不安的研究生都是因为人际关系的不顺所引起的。见诸报端的多起研究生自杀案例也多与人际关系差有关。上海某高校女研究生,年方28,各方面都很优秀,从小到大都是在鲜花和光环中长大,到了研究生阶段,因为难以应付复杂的人际关系而选择跳楼自杀。这在2006年曾经引起了不小的轰动。

大连理工大学研三学生自杀遗书曝光,给学校、家长一记沉重的耳光

看了这份“遗书”后,同为化工专业的我,有一种说不出的感觉,而这一份“遗书”,有太多值得我们思考的东西。

关于找工作,文中说到为了逃避找工作而考了研究生,我相信我们有不少考研的同学是这种心态,这种心态并不是说错了,而是我们不管去做什么,一定要全力以赴,一定要学会及时止损。大连理工的这位同学,考上研究生后,遇到了不负责任的导师,从而自己的研究生生涯就一直处于“浪费时间”的状态,在我看来,不管是专科生,还是本科生、研究生,当你想要好面对工作的时候,那就好好去努力,还没有接触社会前,谁也不知道,自己到底会怎么样?

在我看来,从一进大学开始,真的建议大一大二的同学能提前接触下社会,在假期,在平时能有机会去找个实习,哪怕没有钱的,也去学习下,接触下。我经常给一些研究生朋友说,就算考上了研究生,那也不能说是万事大吉了,现在研究生那么多,如果要让自己有优势,那么你一定要学会比别人更努力,这样才能让自己在研究生期间以及研究生毕业后,有更多的成长和发展空间。

关于研究生导师,我没有读过研,不了解研究生导师到底是一种什么样的存在,但是,关于研究生导师的负面新闻,每年都会有一些,我觉得这个问题是值得高校和教育部门深思的,什么样的老师能当研究生导师,研究生导师要有什么样的职责,如果不履职的话,研究生是不是可以有一些选择权?我觉得很多老师都是无私的,是伟大的,我们从小对老师的形容也是园丁,是蜡烛,那么,对于研究生导师,我们应该如何去衡量和评价呢?我想,我不能说一定要在人生上有多少的引导,至少在专业上,在学习上,研究生导师要有一些自己的职责吧?

关于家庭,不了解这个同学的家庭情况,所以,不做评价,但是,文中这位同学自言自语的那个小剧场的对话,让我觉得我们很多家长值得思考。“那你笨,懒,没用。这二十几年家里人给你这么多关怀,结果养了一个废物出来。”这是一段话,我敢说,不少我们的家长都说过,在我看来,这是一个典型的家庭教育的失败。

作为父母,作为家里人,关心关怀自己的孩子这是义务,抚养自己的孩子,这是每一位父母的义务,当然,成年后怎么样,就要看家庭情况了。此外,这里有一个词,值得我们关注,废物,这是一个我这些年来看到频率较高的词,说真的,我个人真的不能认同这个词,我们每一个人,都由不得别人来说自己是废物,包括父母。如果自己的父母是这样说的话,那我只能说,这样的父母不配当父母。

上海交通大学研究生宿舍自杀,请把学生当人看!

2010年9月,上海交通大学自动化学院研究生在宿舍上吊自杀,龙承念老师除少数同学和老师知情外,其余均无一人知晓,更无相关媒体的官方报道。

发布消息:龙承念为上海交大教授,研究生导师,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上海市浦江人才,青年学者,博士后。以认知无线网络、无线视频监控、工业无线感知网络为研究方向,发表论文90余篇。

有网友发帖称,龙承念老师科研水平不高,自称区块链专家其实是为开公司圈钱的,在其网站上没有任何代码,也没有进展,但龙承念老师带着博士生融了两亿多的资金,这钱确实比搞科研来得容易得多。

对这次研究生自杀事件,知情人士评价如下:

研究生时期,能遇到一个好的导师实属不易,别以为导师整天闷在实验室里搞科研不解风情,其实一个个都是老生常谈。对自己的学识和学识都很有一套,他们只不过是早生几年赶上了读书的大红利时代,自己爬上去就把门给堵上了,然后还标榜自己怎么牛逼,恨不得把世界上最苦的求学故事套到自己身上。

那个学生还说:读研这两年算是颠覆了我的三观,从小父母教育我要听老师的话,我一直相信这一点,读研后我很努力,导师说我吃辣,说我脑子有问题,说我是个混子,我从来没有怪过老师,都是在自己身上找问题。

这下想想真是可笑,是我太幼稚了,被老师 pua了还不自知,这些老师只不过是利用了我们的好心和师长的概念,用我们自己的意识来压榨我们,希望遇到这种情况的同学不要消极应对,即使不能消灭人渣,也要学会自我保护,不要指望老师有一天会大彻大悟,也不要指望家人会给予有效的帮助。

有的学生明明在学校已经混不下去了,却因为一个学历而呕心沥血,有的甚至付出了生命的代价,不懂变通实在是这个时代包容不下的性格。失去学历又怎么样?人生是宽广的,只要保持进步的心态,只要活着,就有希望。

大家的油箱大小都不一样,你让一个小油箱的孩子跑去读硕士、博士,那不要紧。所以啊,量力而行,不要用别人的成功来要求自己。

研究生为情自杀,我们的教育少了什么

研究生为情自杀,很多人揪着贫困,寒门学子,凤凰男这些字眼不放,好像这是产生问题的根本原因。

事实上根本不是这样。贫穷不是产生问题的原因。要说穷,我们现在很多人都穷,有多少人被花呗,信用卡,房贷,车贷套牢,一发工资就要去还帐。可是我们依然坚强地活着。

一个人去选择死亡,他要有多绝望。他看不到希望。痛苦如富贵,他依然活着。因为他的人生不是顺风顺水,命运已经让他失去很多东西,没有什么可失去了。人生而痛苦,但我们为了那未知的甜努力着。

不知他人苦,莫劝他人善。我们不知道他经历了怎样的痛苦,最终走向不归路。

为情自杀,只是一个由头。一个硕士,接受了国家高等教育。他这个寒门学子,即将迎来人生阶层的跳跃,却为情所困,纵身一跃,结束一切可能。

我们的教育里面少了挫折教育,抗打击性太差。所有的教育都是只要付出努力就会得到什么,就会心想事成。真的是这样吗?我们只看到成功的一面,准备好了成功的喜悦,却没有准备好迎接失败。失败是常态化,虽然我们知道失败是成功之母,但我们只想着成功,没想过自己失败了怎么办?能坦然面对吗?能厚积薄发吗?

没有挫折教育,那些孩子不只是为情所因,不只是因为寒门,还为一些我们想不到的原因自杀,放弃自己的宝贝生命。

以上就是大连理工大学研究生上吊的全部内容,喜记得常来有图有真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