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百科 > 

长命锁女孩不能随便带

长命锁女孩不能随便带

长命锁女孩不能随便带,这是为什么?宝宝出生后,有亲戚朋友给孩子送来了长命锁,那么孩子戴长命锁好吗?很多家长喜欢将这些金银饰品给孩子佩戴图个吉祥如意,却忽略了其中存在的健康危害。

专家提醒,临床上有不少因不当佩戴金银饰物导致患儿发生接触性皮炎的病例,而且婴幼儿戴饰物还有容易咬吞小部件的不安全因素。所以,不提倡给儿童尤其2周岁以下婴幼儿佩戴金银饰物。

我国曾流行送长命锁习俗外婆送长命锁

在江南地区,外婆要给刚出生的外孙送银制的装饰锁。这种银锁有圆形的,也有椭圆形的。一般长10至14厘米,宽6至8厘米。用项链或丝编带穿入锁档中,形成一个圈,挂在幼儿脖长命锁子上,锁垂在项下胸前。俗信戴锁可以保佑幼儿无灾无疾,健康成长。银锁正反面有文字与图案,它们都具有增强锁的保育力量的作用,或者说都表达了人们对于幼儿生命长久、幸福吉祥的美好祝愿。文字多出现在正面,一般为长命百岁、长命富贵、长发其祥、后生可畏等字样。图案多錾在反面:多为麒麟、龙、虎等吉祥动物。干爹干妈送锁

在黄河、长江中下游地带,旧时新生婴儿人家,恐新生婴儿体弱多病,便采取替新生婴儿认干爹干妈的办法消灾避祸。所认干爹干妈为多子多福长寿之人,这样才能给新生婴儿带来好运。干爹干妈要出钱为新生婴儿打制银锁和项链圈一个,戴在婴儿颈上。孩子长到12岁,便被认为已经过了危险期,则要取掉银锁、项圈,称之为开关。俗传行过戴锁与开关仪式的小孩,便能摆脱命运中的难关,无病无灾,健康长寿。江苏地区干爹送给小孩的长命锁不是戴在脖子上的,而是挂在小孩的卧室中的。送长命锁仪式在认干爹时举行。认干爹时要用干爹的姓给干儿子取个名字,叫继干名。还要写承继纸。承继纸是个小立轴,长二尺,宽一尺,红纸绿边。

上写贵府相公过继相(干爹姓)门,取名某某,长命百岁等语。左联是:苏才郭福右联是:姬子彭年。

轴上还用红头绳挂个金质或银质的锁片,即长命锁,上面镌刻着长命百岁四个字。立轴挂在干儿子卧室中,俗信可以压邪驱祟。还有以寺庙的名义挂长命锁的,这种习俗含有借道教或佛教神灵的力量锁住小孩的命,避免受邪魔伤害的意思。其做法是,给寺院或道观一定的财物,在僧或道面前,让小孩寄名为弟子,再以锁形饰物挂在项间,这种锁称寄名锁。也有认和尚或道士为寄父的习俗。所戴之锁以寄父的名义打制,也是借道教或佛教神灵保佑小孩长命的意思。

民间长命锁的佩戴风俗

锁,古谓之键,今谓之锁。《辞海》对锁的解释是:必须用钥匙方能开脱的封缄器。。封缄器三字运用颇妙,就是说它既可以封缄房门,也可以封缄容器(包括箱子、抽屉)等私密空间,既防盗和又私密。锁的功能与夜不闭户、路不拾遗的理想社会情状是相背离的。

锁,总是私有制的产物,没有私有制,财产共有,自然不需要锁具。在远古社会,最早的锁是木制的,构造自然相当简单,可能是一种作为一种象征性物件。在距今5000多年前的仰韶文化时期,中国就有了木结构锁。中国锁具历史悠久,据出土文物考证和历史文献记载,锁具发展至今有五千年历史。新石器时期仰韶文化之骨错、石错就是锁钥雏形。觿,古代用骨头制的解绳结的锥子,就是古代钥匙的雏形。所以觿属我国最古老的锁具之一。

本文不考证锁具起源,专谈一种长命锁的起源以及它与风俗的关系。明清之后儿童的颈上多了一种饰品长命锁。其实,它是由古人佩戴长命缕的习俗演变而来。在讨论端午节习俗时,大家都知道这个节日有佩长命缕的习俗,其实,这个习俗最早可追溯到汉代。据《荆楚岁时记》、《风俗通》、《岁时广记》等古籍记载,汉代起,每逢端午节,家家户户都在门楣上悬挂上五色丝绳,以避不祥。到了魏晋南北朝时,这股丝绳被移到了妇女臂上,渐渐成为妇女和儿童的一种臂饰。五色丝之流行,不仅用于端午,还用于二十四节气中的夏至。那个时候,五月被称为毒月、恶月,战争频仍,瘟疫流行,灾荒不断,广大人民渴望平安,所以用五色彩丝编成绳索,缠绕于妇女和儿童手臂,以祈求辟邪去灾,祛病延年。

到了宋代,这种风俗,继续存在。不仅流行在民间,还传入宫廷,除妇女儿童之外,男子也可佩之。每到端午节前,皇帝还在长春殿亲自将续命缕赏赐给近臣百宫,以便他们在节日佩戴。宋代称这种五彩丝绳编结物为珠儿结、彩线结,可见其形制已较复杂。除丝绳、彩线外,还穿有珍珠等物,在当时京都等地的街市上还有不少店铺和市贩,专门以销售这种饰物为生。明清以降,未成年佩戴长命锁的习俗,流传甚广,影响至深,成为各地、各民族很重要的习俗,在有的地方长命锁也叫百家保锁,类似百家衣,小孩出生后,小孩家人挨户乞讨,每户要得一文钱,然后把这些钱另铸成一把锁挂在小孩脖子上,为了是用百家福寿锁栓他的生命。这种做法在北方很流行,北京称为化百家锁。南方习俗稍有不同,把七粒白米和七叶红茶用纸包好,送给亲朋,亲朋还赠碎银,用碎银铸成锁,正面镌刻百家宝锁,反面镌刻生命宝贵等,把锁系在小孩脖子上。

风俗变迁,成年男女使用者日少,通常用于儿童,并成为一种儿童颈饰。一般多用于小儿满周岁时,百索的进一步发展,就成了长命锁。长命锁经过在民间的长期流传,其中凝聚了工匠们的智慧和父母们的美好愿望,在这种力量的推动下,长命锁的从最初的五色丝绳,到明清代演变成了五花八门、别开生面的民间艺术品,从传世的明清两代以及民国的长命锁中,我们可以大致看到:以盼望健康长寿而制作成的狮子绣球、莲花寿桃;以望子成龙而制作的麒麟送子、五子登科;以求大富大贵而制作成的双鱼牡丹、肥猪元宝、刘海戏蟾等几类造型的长命锁。材质可见金银铜、玉石象牙、玳瑁、木等。

长命锁的诞生和演变,虽然来自农耕社会,农耕时代的人们靠天吃饭,势单力薄,与自然相处,广大民众祈求不可知的上苍来保佑自己和自己的子孙,发展到今天,这种民俗传统,已经远远地超越了迷信。在当今的后工业时代,这类完全依靠工业化大机器上生产出来的长命锁,却让我们汗颜。中国人的精神气质,不能中断在冷酷的机器中,回归历史传统,弘扬传统文化,应该是我们不懈努力的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