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百科 > 

只生一个女儿的好处

只生一个女儿的好处

一个家庭生几个孩子比较好?只生一个女儿的好处有哪些?自全面二孩政策放开以来,受到了不少关注和热议,但是很多人却不愿意生。如果说只生一个孩子是一种世界观,那么自二胎政策出台以来,再生一个孩子就是一种方法论。

作为独生子女的5大好处

健康的自尊心

独生子女在家中能得到父母全部的注意力,这对孩子的成长来说是一把双刃剑。Sandler说,但根据心理学家做的定量研究和定性研究,父母给予孩子的注意力,只要不到让孩子透不过气的程度,是有助于让孩子打起精神、增强信心的。很多独生子女都有更强的动力去取得成就,同时也能掌握更多的工具来获得成功。

更多的自我陪伴

独生子女往往能够更好地和自己相处。但通常我们不会想到这一点。当我们想到关系时,通常想到的是和他人的关系,但独生子女别无选择,必须学会和自己建立密切的关系,而这种自我相处是一件十分美妙的事,这让孩子很大程度上学会了自立。Sandler说,对抗孤独最大的武器就是学会在独自一人的时候如何减少孤独感。

强有力的纽带

我们从不把同伴关系认为是理所当然的。Sandler说,同伴们不像兄弟姐妹,不管我们如何对待他们,到了晚餐时总还是会出现在餐桌上。我们知道和同伴之间的关系必须去培养、去维护。如果你是成长在一个父母较为成熟的家庭,并且是一个独生孩子,这对你来说可能是一件好事。我们会在与同伴的相处中学会责任感、慷慨待人以及如何培养和维护一段关系。和一般人所认为的不同,Sandler认为独生子女在交朋友方面并不逊色,实际上他们在这方面相当有技巧!

合作与控制

Sandler承认,她5岁的女儿也会经常失控大哭,但她发现在对独生子女的研究中,对于控制能力的评估结果是正面的。独生子女更懂得控制自己,表现得更为成熟。我想这和独生子女的父母们总是期待他们有更成熟的表现有关。Sandler说,在我们和其他人相处的关系之中,我们所承担的责任感要更接近成人的水平。

能够选择自己的家人

独生子女总是更加渴望和父母以外的人建立情绪上的联结。他们总是会在自己周围建立起能够给他们提供支持的人际关系,并且用自己的个性影响周围的人。作为我朋友圈里唯一的独生子女,我就像是促进这个小团体团结的引擎,因为我渴望和朋友建立像家人一样的联系,积极地参与到人际关系中去,并且使这成为一种传统。Sandler说,她甚至和几个朋友一起买过房子。

再生一个孩子是一种方法论

2016年是推行全面二孩政策的首年,中国正式终结了实施30多年的独生子女政策,步入全面两孩时代。如今一年过去了,据全国妇联的一项调查结果显示,一半以上的一孩家庭没有生育二孩的意愿,发达地区尤为突出。二孩政策遇冷,你认为是什么让中国人不想多生了?哪些后顾之忧仍待破解?社交网络中心利用系列议题做了一次微调查。

打一场二孩生养战,需要成本

从独生子女到单独二孩、再到全面二孩,为应对不同时期的人口问题,中国计划生育政策经历了不断调整和完善。但政策是个指挥棒,能不能指挥得动要放在中国当前的婚姻体系和家庭现实中去看。在生育成本、经济负担和照料负担这些问题的面前,我们国家的相关公共服务和家庭教育指导面临着全新的挑战。

虽然中国父母深知生养孩子是一种必要的苦恼,尽管有困难,还是会希望拥有自己的宝宝。生儿育女,人生喜事。如今二孩政策遇冷,是什么让中国人不想多生了?调查发现,生养二孩只是说来简单,养育起来却不是一件容易事,因此相当一部分人只能谢谢政策的好意,都徘徊在不敢生、不愿生的政策外。 全面二孩是一种方法论,不是口号

没有争议的政策,几乎同没有危机的国家一样难以想象。30年前,国家推行独生子女政策,严格控制了中国人口大爆炸,解决了物质资源短缺和人民生活需要增长的矛盾。如今在低生育率和人口老龄化的压力面前,及时出台全面放开二孩政策,不管从短期的一定程度缓解劳动力问题,还是长期的新一轮人口红利形成方面来看,这是一种方法论,不是口号。今天的民众,很难被国家大计的宏大主旨所捆绑,现实的考虑占据压倒性的分量。因此,抬升生育率,远不止是某个部门反复呼吁、不断鼓励,宣传口号喊得再响亮,也敌不过现实的考虑,必然需要全面动员的配合。那么,鼓励二孩,除了人口政策我们还能依靠什么?

生二胎,是极具个人体验的问题

一半以上的一孩家庭没有生育二孩的意愿,主要原因则为养育孩子成本高。那么,对于愿意生二孩的人来说,生二孩有怎样的好处?多数人认为生养二孩却是给家里带来经济压力,但是可以克服的,看着孩子一天天成长,会有很大的成就感,而且,两个孩子也可以相互依靠。生二孩无疑是成就了生命中的圆满,是极具个人体验的问题。调查发现,要想获得良好的个人体验,某种意义上是需要家庭兼具软硬实力的。

关于全面二孩政策,既不能一味迎合,也不能一竿子打死。生二胎是大利好?养儿防老?孩子有伴不孤独?这些问题都要见仁见智。据说老大有了弟弟妹妹后,可以学会关心他人,玩起来有伴不孤单。这个得分两面看,如果教育得体,独生子女也会关心他人,也会有很多好朋友;如果教育不当,老大老二也可能为了争宠天天打成一团。兄谦弟恭靠的是教育,不是靠血缘。所以,孩子的质量远比数量重要。

根据国家统计局的1%人口抽样调查,一孩次生育率只有0.562,与200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的0.859、2010年第六次人口普查的0.725相比,降幅明显。

一位不便透露姓名的人口学者告诉第一财经记者,尽管已经预料到一孩生育率会走低,但刚看到2015年的一孩次生育率数据时,也有些意外。

关于总和生育率的争论已经持续了几十年。有些人总是认为存在大量漏报,所以坚持实际的总和生育率要比国家统计局的统计结果高。但是第一个孩子漏报的可能性很小,它跟实际总和生育率有很高的相关性。这是个非常值得警醒的信号。这位学者称。

从人口学上看,一孩生育率反映了没有政策限制下的生育现实,与总和生育率平行变化,二者直线正相关。根据美国威斯康星大学人口学者的研究,美国1970年到2014年间一孩生育率与总和生育率的相关系数高达0.95。新加坡1974年到2015年的一孩生育率与总和生育率的相关系数高达0.96。

即使是在实行了四十多年独生子女政策的中国,第一个孩子的生育率相对独立,不受生育政策的影响,而是与社会、经济、文化发展水平相关。

另一位长期研究中国人口的学者认为,一孩生育率偏低,根源是在于,长达三十多年的独生子女政策,改变了人们的生育观念,少生的文化已经成为大众心理。同时,中国的经济模式、社会制度、城市规划都是围绕着独生子女政策进行的,不但形成了文化惯性,而且形成了经济惯性,很难改变。

从目前中国已经进行的多项生育意愿调查看,中国人整体生育意愿的确很低。2010年、2011年《中国综合社会调查》显示20~44岁妇女平均理想子女数只有1.78个、1.88个。2013年国家卫计委在29个省的调查显示,20~44岁妇女的平均理想子女数只有1.93个 。

从生育意愿到生育行为还有巨大的落差。根据人口学研究,实际生育率通常只是理想子女数的50-70%,比如日本1992-2010年平均理想子女数是2.53个,但是平均实际生育率只有1.37;台湾地区2015年理想子女数在2个以上,实际生育率只有1.18。

根据腾讯2016年3月做的十万人生育意愿调查,影响人们生育选择前两位的因素是经济压力大和照看精力不足。

中国社会科学院人口与劳动经济研究所人口统计室主任王广州认为,除了生育意愿的走低之外,一孩生育率低跟晚婚、初育时间推迟、不孕不育比例提高有关系。

根据调查,过去二十年,中国的女性的初婚年龄不断推迟,北京、上海等大城市已经推迟到30岁以上。同时,初育年龄也从22岁推迟到26岁。由于生育年龄推迟、工作压力、环境污染和生活方式等原因,在北京等大城市,不孕率高达18%。除此之外,大城市中的剩女现象、不婚族和丁克族(主动选择不育)的增加也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一孩生育率。

一孩生育率锐降值得有关部门关注。否则必然会影响到中国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未来应对老龄化的形势会更严峻。上述人口学者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