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真相 > 

读书笔记 三体

读书笔记 三体

读书笔记 三体

本文核心词:再见2019

太酸了

趁热看了《晓说3》中,高晓松和刘慈欣二位的对谈,面对刘慈欣老师和他背后的“三体”世界,高晓松老师的表现,踏踏实实的表现了一位文艺青年最大的弊端--矫情。更准确的说,是文艺青年的多愁善感在一个真实完整世界面前,不自觉的显得矫情和格格不入,那个感觉就是对着外星人谈诗和远方。当然,很难说高晓松老师身上一定没有我的投射。

1.“散架”

最初看三体的私心之一就是希望通过作品看到作者,尝试着看能不能找到,寻找结果还是很满意的。有山西汉子的本色,一些笑点一看就肯定不是南方人写的。比如在《三体》第三部的故事里内嵌的那个童话故事中,

“伞不能转的太慢,那样它就会合上,……转的太快会散架的”

“散架”二字实在传神啊!

如果是南方人或许会说“转的太快会解体”,刘慈欣很果断的说会散架。哈哈哈哈哈哈哈

2.电影和《三体》看的过程中,非常强烈的感受是作者懂电影编剧,从第一部开始,到结尾的反转,仿佛看一部电影一般,比如其中的罗辑,晓说里点出来了就不说了。举个生一点的栗子,第一部一开场就有人自杀,并且看热闹不嫌事儿大,各种兵种声势浩大,这个开场很电影啊,吹牛皮呗,往大了吹,越大越好,不然怎么吸引观众嘞;第二部的结构,四个面壁人其实是one by one,最后又有链接,再比如其中的反转,原以为是刻意按照某个规律写,看了作者的讲述,其实反转是作者创作时候本能的追求,这个追求一直持续到结尾的爱情观,为什么要把云和程分开?貌似简单又复杂的问题,其实答案可能是:他们不能在一起,是因为作者觉得大部分作品都是大团圆结局,当所有人都觉得他们俩要好事将近的时候,反转了;他们为什么不能在一起?其中有作者深刻的哲学认知,节目里说了,不搬运了,简单总结就是作者希望写出科技或者宇宙对人生轨迹可从容改变的现实;再比如其中女主程心对维德的感情,很像《沉默的羔羊》中,女主对汉尼拔的感情,如父如夫,爱恨交加,女人难懂啊。

3.《海底两万里》看那一千八百万年的宇宙穿越的过程的时候,脑海中真的想起了这部小说,很早以前看的这部小说,对其中最深刻的印象就是海底遇到旋涡还是遇到攻击,总之当时也是一团乱麻,唯一淡定的是船长,告诉主人公穿着衣服走人,这里也很类似的场景,天旋地转,唯一的主心骨是船长,告诉下一步该做什么。

以上是细枝末节的读书笔记,未完待留言续,啥时候想起来啥时候续。

“降维打击”其实写这篇文字,最想记下的是上面这个思想。1.“做这件事比踩死一只臭虫都容易”,请用科学原理说明,踩死一只臭虫为什么对你来说很容易?

2.请用科学原理说明,人为什么会后悔?或请用科学解释“曾经沧海难为水”。(试题解释:人面对过去的自己,包括自己所写的东西或者说的话做的事,常常觉得那时的自己幼稚,太年轻,为什么会有这种感受呢?是因为今天的“我”比昨天的“我”更进步更成熟了吗?过去我常常这样以为,现在觉得这个理由是在自己骗自己,因为按这个逻辑,人天天进步,可为什么生活中发生频率更高的事是“在一个坑里摔两次”,人为什么总是“犯同样的错误”呢?我更真切的生活经验是:假如生活能重来,如今的我的应对不会比那时的我做的更好。所以人为什么会觉得自己的当初需要有人指路,或者如今的自己和那时的自己最大的区别是什么呢?为什么当时产生惊天动地感受的事,多年后回看,觉得不值一提,会产生云淡风轻的感受呢?)当我在三体启发下想到这两个问题并且找到答案时,突然明白了科学和艺术是相通的这个浅显的道理,科学家写定理公式追求美感,是有道理的,如此,艺术家也应该在艺术中不仅追求人文的感受和理解,也应该是合规律合科学的吧。(貌似美术史一直都挺重视科学的。。。。)

很惊奇吧!我想当然的以为三体中最重要或者作者最看重的是其中的人的部分,但是在节目中,作者刘慈欣很明确的表示其实对于科幻作家,更看重科幻的内容,人的东西其实……有些很好莱坞啦~第一次看到这个说法很震惊,但是转念也能理解,反而印证了我的另外一个观点:这么多年,好莱坞早就把人拍透了。细想三体中发生的所有人的事情,哪个情节举不出一部电影的例子呢?人已经透明了。另一个意外是刘慈欣说自己可以把小说和现实分的很开,我最近的体会是自己貌似陷进去了,以为dy里头的是人生,有这个趋向吗?

后记:1.《三体》是不是应该叫《三日》,是不是以为不好听,才改的名?哈哈哈吧。

2.那天洗漱,突然领悟了我为什么喜欢北野武导演,北野武身上到底哪点最吸引我,举他做的事例很容易,翻翻新闻就能找到,但把这些现实中做的事情,包括他的电影所吸引人的情节全部形而上的总结,能不能得出一个结论呢?为什么黑泽明导演将北野武导演视为下一代日本电影接班人……以至于思维荡开,电影的本质或者中国电影究竟应该重视什么元素呢?我想我找到一个答案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