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真相 > 

白罗斯 和 白俄罗斯 究竟有什么区别

白罗斯 和 白俄罗斯 究竟有什么区别

白罗斯 和 白俄罗斯 究竟有什么区别

本文核心词:历史,俄罗斯,白俄罗斯,地理

相信对国际新闻比较关注的小伙伴们应该都或多或少地听说过关于白俄罗斯这个东欧国家“改名”的事情。2018年3月16日,白俄罗斯驻华大使馆发布声明,宣布将本国的中文译名改为“白罗斯”,但是并没有得到中方的正式肯定。直到现在,我方对这个国家的官方称呼仍然是“白俄罗斯”。今天我们就从这个话题说开去,聊一聊藏在“罗斯”这个名称背后的那些历史。

公元8世纪至11世纪左右,是欧洲历史上著名的“维京时代”。维京海盗们以斯堪的纳维亚半岛为大本营,四处出击,袭扰欧洲的沿海地区。维京人早先将半岛东侧、波罗的海西岸的沿海地区称作“罗登”(瑞典语:Roden);后来,又改称为“罗斯拉根”(瑞典语:Roslagen,旧式拼写中作Rodzlagen或Rodslagen)。在古代,整个斯堪的纳维亚半岛的东部沿海地区都叫做“罗斯拉根”,但是后来罗斯拉根发展成了一个专有的地名,特指大致位于今天瑞典斯德哥尔摩省和乌普萨拉省东部的一部分沿海地区。

罗斯拉根

古瑞典语中,“rod”意为“船桨”,“rods”是所有格形式“桨的”,“lag”意为“小队”或“战队”,“-en”则相当于定冠词。也就是说,“罗登”的意思大致是“船桨之地”,“罗斯拉根”则是“划桨的船队之地”。罗斯拉根是维京人的地盘里距离芬兰最近的地区之一,跑到芬兰来打劫和定居的维京人中以罗斯拉根人居多,古代的芬兰人于是将他们的老家叫做“罗斯”(芬兰语:Ruotsi),这便是“罗斯”一词最早的由来。在现代芬兰语中,Ruotsi就是“瑞典”的意思。

那么,“罗斯”是在什么时候变成了对东斯拉夫人的称呼呢?

在那时的东欧平原上,东斯拉夫人仍然处于氏族部落的状态。到了公元8世纪,一个个小的氏族部落开始融合,形成了几个大的部落联盟。东斯拉夫人将打到东欧地区的维京人称为“瓦良格人”(俄语:Варяги)。“瓦良格”一词来自维京人的古诺尔斯语Vaeringjar,大致意思是“宣誓效忠的战士”。看过电视剧《维京传奇》的小伙伴们知道,维京人向自己的国王宣誓效忠,由国王召集出发进行各种抢掠活动。

一开始,外敌当前,东斯拉夫人还能同仇敌忾,抵御瓦良格人的侵袭,终于成功地把这些强盗们赶了出去。但是从此之后,各个部族不能一致对外,开始了内斗,彼此斗得筋疲力尽。终于,不想再斗的东斯拉夫贵族们坐下来开会,打算推选一个国王。问题是,选来选去,各个部族谁也不服谁,一直也没有推举出来一个能服众的国王。

最后,贵族们想了一个很绝的招:干脆派使者去把瓦良格人请回来,让他们来治理。这样既能保证公平,又有利于团结。虽然有点不好意思,但也比内斗强。

于是,东斯拉夫人派出使者,渡海到了斯堪的纳维亚半岛,找到了瓦良格人,请他们选出代表,跟自己回去当国王。瓦良格人不像东斯拉夫人那么婆婆妈妈,很快推举出了三兄弟:老大留里克,老二西涅乌斯,老三特鲁沃。于是,兄弟仨带着大批的随从,高高兴兴地当国王去了。

据大致成书于11世纪、被公认为是俄罗斯历史上第一部编年体通史的史书《往年纪事》记载,公元862年,三兄弟架船东渡。留里克来到了诺夫哥罗德,西涅乌斯前往别洛泽尔斯克,特鲁沃得到了伊兹博尔斯克,成为了王公。然而不久之后,西涅乌斯和特鲁沃相继去世,留里克得以独揽大权,建立起了东斯拉夫历史上的第一个王朝——留里克王朝。公元879年,留里克去世,临终前将王位传给了他的一位亲戚奥列格。奥列格正大位后,开始四处征战,扩张地盘。

公元882年,奥列格攻占了基辅。后来,奥列格把统治中心从诺夫哥罗德迁到基辅,在留里克王朝的基础上,整合新开拓的土地,建立起了一个以东斯拉夫人为主体的君主制国家。东斯拉夫人称这个国家为“罗斯”(古东斯拉夫语:Рсь)或“罗斯人之地”(Рсьска земл)。留里克和奥列格是不是罗斯拉根人,史书并没有记载。我们只知道他们是瓦良格人也就是维京人。所以,“罗斯”这个国号可能并不是奥列格那帮人取的,或者说并不是直接从古瑞典语进入古东斯拉夫语的,而是从古芬兰语借入的。东斯拉夫人在同芬兰人打交道的过程中知道了Ruotsi这个地方,引入了这一地名,作为对瓦良格人所建立的这个国家的称呼。至于为什么不叫“瓦良格之地”,那就无可稽考了。总而言之,从那时起,“罗斯”便成为了对这个国家治下的广大东斯拉夫地区的正式称呼;“罗斯人”所指的也不再是来自罗斯拉根的维京人,而是罗斯治下的东斯拉夫人。到了19世纪,俄国的历史学家们根据其统治中心的位置,开始称呼这个国家为“基辅罗斯”,作为一个历史学术语沿用至今,这是后话。

诺夫哥罗德和基辅

13世纪初,成吉思汗建立大蒙古国,开启了蒙古人横扫欧亚大陆的历史。在古代蒙古语的语音规则里,大舌音一类的颤音是不允许出现在单词开头的,遇到“罗斯”这样的外来词时总要在前面再加一个元音,以便发音。这样,蒙古人便称罗斯为“Orus”(蒙古语:Орос)。在元代的史料中,一般音译为“斡罗思”。清代乾隆年间修订《四库全书》时,将这个词的汉语译名正式定为“俄罗斯”,沿用至今。

讲到这里,事情就很明白了:所谓“罗斯”和“俄罗斯”,其实原本完全是同义词,其中的区别不过是发音习惯不同的结果。既然“俄罗斯”和“罗斯”本是同义词,那么“白俄罗斯”和“白罗斯”在中国人眼中自然也是同义词,从这个角度来讲,改与不改似乎区别不大。

言归正传。早在11世纪中叶,罗斯便开始渐渐陷入分裂,境内藩镇割据、邦国林立。公元1240年,罗斯被成吉思汗的孙子拔都所率领的西征军灭掉。1242年,拔都建立金帐汗国,定都于伏尔加河下游的萨莱。拔都采用“以罗治罗”的办法,将罗斯末代统治者雅罗斯拉夫二世·弗谢沃洛多维奇立为傀儡君主,名义上仍是罗斯人的最高领袖。

在蒙古人入侵、罗斯灭亡、整个东欧打成一团的乱世当中,东斯拉夫民族开始渐渐走向分化。在罗斯的西南边境地区,有一些公国没有沦为蒙古人的占领区,这些地区被称为“乌克兰”(古东斯拉夫语:Украина;乌克兰语:Украна),意为“边界”“边境”,至14世纪这部分人开始从东斯拉夫人中分化出来,逐渐形成了乌克兰民族;在罗斯地区的西部,一些公国并入了立陶宛大公国,经过一个世纪左右的发展,也是在14世纪左右开始逐渐分化出白俄罗斯(古东斯拉夫语:Бла Русь;白俄罗斯语:Беларусь)民族。Бла的意思是“白色的”,Русь则是“罗斯”,所谓Бла Русь字面意思就是“白色的罗斯”或者“白罗斯”。至于这些罗斯人白在哪里,历史学家们则是众说纷纭。

白俄罗斯国旗

除了白俄罗斯和乌克兰之外的罗斯其他地区,则大都处在蒙古人的控制之下。1246年雅罗斯拉夫死掉,拔都又改立他的儿子亚历山大·涅夫斯基。1263年,亚历山大·涅夫斯基将自己两岁的小儿子丹尼尔·亚历山德罗维奇封为莫斯科王公。1276年,丹尼尔·亚历山德罗维奇到莫斯科就藩,建立了莫斯科公国。

在基辅罗斯时期,莫斯科只是基辅罗斯下属的弗拉基米尔公国的一座小城市,并没有自己的王公,地位也不是很重要。莫斯科公国建立之后,从丹尼尔开始的连续几任莫斯科大公励精图治,努力扩大地盘,罗斯地区的政治经济中心逐渐向莫斯科迁移。早期的莫斯科公国自认为继承了罗斯正统,在官方文件中仍然自称“罗斯”(俄语:Русь)和“罗斯人之地”(Русская земля)。但是从15世纪开始,一个新的称呼——“Росиа”(大致读作“罗西亚”),开始出现在一些文献记载当中。三者并行存在了一段时间。所谓“Росиа”显然是“罗斯”加上了一个常见的地名后缀“-иа”(大致读作“伊亚”),类似于“保加利亚”、“塞尔维亚”、“克罗地亚”等等,所以Росиа同样也可以理解为是“罗斯之地”的意思,只不过换了一个表达而已。

1547年,莫斯科大公伊凡四世把自己的称号改成了“沙皇”,成为了俄国历史上的第一个沙皇;并将国号改为了“Российское царство”,意为“Россия沙皇国”,简称“Россия”。至此,“Россия”的称呼基本取代了“Русь”,“罗斯”一词逐渐走入历史。

1721年,彼得大帝在大北方战争中击败瑞典,带领俄国坐上了欧洲列强的宝座,改国号为“Российская империя”,意为“Россия帝国”。如前所述,“俄罗斯”这一译名在清代乾隆年间确定,随后便逐步与“Россия”这个俄语单词形成了对应关系。伊凡四世建立1547年建立的沙皇国被称为“俄罗斯沙皇国”即“沙皇俄国”,而彼得大帝更改的国号被译为“俄罗斯帝国”。

经过历史的发展与变迁,在今天的汉语语言环境当中,严格来讲“罗斯”与“俄罗斯”确实已经产生了语用上的区别。“罗斯”成为了一个历史名词,用以指基辅罗斯及其灭亡后直至产生民族分化之前的东斯拉夫地区;而“俄罗斯”则是相对于乌克兰和白俄罗斯而言,指分化之后东斯拉夫人的主体民族及其建立的沙俄、帝俄等国家。白俄罗斯的改名请求,也主要是出于这一方面的考虑,担心“白俄罗斯”这一称呼会给人们带来“白俄罗斯是俄罗斯的一部分”或“白俄罗斯是俄罗斯的一支”之类的误会。总而言之,如果将“罗斯”和“俄罗斯”视为同义词,那么“白俄罗斯”这个称呼就没有必要改动;如果认为二者有区别,则显然是“白罗斯”这个译名更加准确,也更加贴合历史。(文:约翰四世)

参考资料:

92%的人还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