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真相 > 

日本刀资料 短刀篇

日本刀资料 短刀篇

日本刀资料 短刀篇

本文核心词:武士刀

按现在来说,认为一尺以下算短刀,一尺到二尺之间算胁差。日本的一尺是30.3厘米,习惯公制的人,就近似的把30厘米、60厘米作为短刀和胁差的界限。日本人虽然干活特别细致,但对概念的区分比较随意,反而不太喜欢过于较真。而在历史上,也不完全是按长度区分的,比如南北朝的刀本来就比较长大,超过30厘米不多的胁差,那时候是叫作“寸延短刀”。

平安晚期到镰仓早期(1000~1232)

现存平安到镰仓早期的短刀都非常少,都是平造,有一点内反,大多短于24厘米,但也有长些的,如粟田口久国有29.1厘米的短刀,还有一把20.1厘米的。

粟田口久国的两把短刀镰仓中期(1232~1288)

在镰仓中期,人们认为25-26厘米是短刀的标准尺寸,称为“常寸”。但也有一些长些或短些的短刀,整体的范围约在20-29厘米。都是平造、内反,身幅、重都给人和谐的感觉。因此,镰仓中期的短刀被认为是最美的短刀造形。但也有些形状比较尖的短刀。

左一:则国,刃长24.3厘米;

左二:国光,刃长22.4厘米;

左三:来国俊,刃长19.6厘米;

左四:吉光,刃长27.3厘米镰仓后期到南北朝前期(1288~1336)

有些短刀保持镰仓中期的经典形态,有些变得长大,长度可达27-32厘米,无反或略有一点反,身幅较宽。

有些短刀保持镰仓中期的经典形态,有些变得长大,长度可达27-32厘米,无反或略有一点反,身幅较宽。

镰仓后期还有不少冠落造和鹈首造的短刀。

左一:桑山保昌,刃长25.8厘米;

左二:日向正宗,刃长24.9厘米;

左三:行光,刃长26.2厘米;

左四:则重,刃长24.8厘米。

左一:包丁正宗,刃长21.5厘米,反0.3厘米;

左二:德善院贞宗,刃长35.3厘米,反0.7厘米;

左三:池田贞宗,刃长30.9厘米,反0.5厘米;

左四:景光,刃长25.6厘米。

左一:良西,刃行22.1厘米;

左二:秋田了戒,刃长27.2厘米;

左三:池田来国光,刃长26.3厘米。南北朝中期(1336~1375)

和这一时期的太刀一样,短刀也具有长大化的趋势。出现一些超过30厘米的短刀,如果按现在来说就是胁差了,但当时这种叫作“寸延短刀”。

左一:相模国住人广光,刃长32.1厘米,反0.4厘米;

左二:金重,刃长29.7厘米,反0.3厘米;

左三:备中国次直:刃长33.6厘米,反0.5厘米;

左四:兼友,刃长28.1厘米,反0.3厘米。

但同时期也刀匠坚持经典形态的短刀:

左一:兼氏,刃长20厘米;

左二:筑州住左,刃长25.5厘米,反0.2厘米;

左三:筑州住左;

左四:备州长船伦光,刃长25.3厘米,反0.2厘米。南北朝后期到室町前期(1375~1428)

长大化倾向继续,总的表现是经典形态的短刀数量减少,原来那些寸延短刀升级为真正的胁差,先反更为明显,而先期宽身幅的包丁短刀消失了。

左一:信国,刃长23.5厘米;

左二:无铭,刃长28.6厘米;

左三:备州长船盛光,刃长26.8厘米;

左四:备州长船盛景,刃长27.4厘米。

冠落造的刀在室町前期也仍然在做。

室町中后期(1428~1572)

此时镐造的胁差开始流行起来,几乎所有派别都做。室町中期稍低于60厘米的镐造刀也被归为“片手打”,因此45-55厘米长的才算胁差。一般收窄明显,反浅,有先反的倾向,中切先。

也有些菖蒲造、冠落造的胁差出现,长度多在50厘米以下。

左一:盛光,刃长52.9厘米;

左二:义助,刃长44.2厘米,反1.2厘米;

左三:清光,刃长51.8厘米,反1.2厘米;

左四:兼宗,刃长52.1厘米,反1.2厘米。

但之前称为寸延短刀的平造的小型胁差也仍然在做。往往有较深的先反。

而到室町后期,23-26厘米、内反的镰仓经典型短刀又有所复兴。

左一:相州住纲广,刃长36.7厘米,反0.9厘米;

左二:兼常,刃长29.1厘米,反0.1厘米;

左三:助宗,刃长38.4厘米,反0.9厘米;

左四:备州长船祐光,刃长33.8厘米,反0.6厘米。

同时又有一种新的形式出现——两刃造短刀。一般20-30厘米,反浅。通常为末备前、末三原、末关所做。

左:备州长船春光,刃长18.75厘米;

右:备州长船忠行,刃长17.7厘米。桃山到江户前期(1572~1624)

伴随着延文贞治姿的复兴,此时的短刀也成为较长的平造、先反、身幅宽的寸延短刀的形态。和南北朝中期的主要区别还是重厚。

同时这一时期还有一些刀匠做片切刃造的短刀,长约30厘米,有一点先反或内反。

左一:埋忠明寿,片切刃造,刃长28.2厘米;

左二:国安,片切刃造,刃长43.6厘米,反1.2厘米;

左三:国广,刃长45.4厘米,反0.6厘米;

左四:出羽大椽藤原国路,刃长31.7厘米,反0.7厘米。

镐造的胁差比例渐高,但仍有很多平造的胁差生产出来。

左一:陆奥守大道,刃长43.9厘米,反0.3厘米;

左二:武州下原住照重,刃长44.5厘米,反0.8厘米;

左三:兼信,刃长54厘米,反1.2厘米;

左四:冬广,刃长46厘米,反1.5厘米。江户时代中前期(1624~1781)

此时短刀数量减少,多数都是复制古刀的大师作品,如正宗、贞宗等。刃也较长。

左一:和泉守国贞,刃长31.4厘米,反0.5厘米;

左二:相州住纲广,刃长31.3厘米,反0.2厘米;

左三:伊贺守金道,刃长25.5厘米;

左四:兼若,刃长29.8厘米。

胁差也体现出“宽文新刀姿”的特征,刃长45-50厘米,身幅收窄明显,中切先。

左一:肥後守国康,刃长54.8厘米,反0.6厘米;

左二:二代越前守助广,刃长45.4厘米,反0.6厘米;

左三:虎彻,刃长45.4厘米,反1厘米;

左四:虎彻,刃长49.8厘米,反0.8厘米。

但部份名家做了一些与流行样式不同、非常炫丽的胁差,一般都是特别定制的,通常带有精美的雕刻。

左:虎彻,刃长49.2厘米,反1.2厘米;

右:虎彻,刃长47.8厘米。

江户中期以后胁差也呈现“元禄新刀姿”的特征,反加深,中切先。

左:近江守忠纲,刃长51.8厘米,反1.8厘米;

右:照包,刃长58.3厘米,反1.4厘米。江户晚期(1781~1876)

又是南北朝复兴的时期,39-43厘米的平造胁差又流行起来,不同之外在于先反、重厚。

同时开始又开始流行的是如菖蒲造、恐造、冠落造、锋诸刃造等另类造型。

但也同样存在镰仓经典造型,但重厚。

左一:源秀寿,刃长23厘米;

左二:源清麿,刃长36.8厘米,反0.15厘米;

左三:筑前守信秀,刃长24.6厘米;

左四:安政,刃长31.6厘米,反0.4厘米。

新新刀期也出现很多不同样式的胁差,平造的胁差又有复兴之势。

左一:水心老翁天秀,刃长45.4厘米,反1.2厘米;

左二:源正行,刃长45.9厘米,反1.2厘米;

左三:长运斋纲俊,刃长46.2厘米,反1厘米;

左四:奥州白川臣手柄山正繁,刃长45.8厘米,反1厘米。

转自微信——刀剑情报局,感谢作者——青铜

好啦,以上就是日本刀资料 短刀篇全部内容,都看到这里了还不收藏一下??搜索(武士刀)还能找到更多精彩内容。